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567工程”)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567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宁夏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宁夏“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一些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依托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积极开展具有宁夏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以重点行业领域中的中高级人才培训为重点,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区重点行业领域和特色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与智力保证。
二、总体目标
用5年时间(2007年-2011年),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现代管理、能源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特色优势产业等6个行业领域,实施有宁夏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重点培训 7万名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简称“567工程”),培养一批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区重点行业领域和特色产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和竞争力。
三、培训内容与任务
培训内容分为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专业技术人才每年接受知识更新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 12天(72学时),其中专业科目的培训不得少于总学时的2/3。
(一)公需科目。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的需要,每两年确定一轮公需科目,通过实施公需科目培训,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思维,提高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学习、实践、创新的整体能力。公需科目作为必修科目,由自治区人事厅统一安排教材并组织实施。
(二)专业科目。围绕自治区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需求,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广泛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新知识、新技能的继续教育活动。
1.现代农业。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新理念、新机制、新产业、新模式、新形势下设施农业和高新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围绕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瓜菜、马铃薯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优质粮食、酿酒葡萄、红枣、油料小杂粮、中药材、农作物制种等六大区域优势产业,每年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500人次,重点培养1500名能够解决制约我区特色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高层次人才。围绕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及节水型社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灌溉管理、建设管理、防汛抗旱、水文及水利信息化、水利经济管理等9个领域开展培训,每年培训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1000人次。围绕良种培育、森林与环境关系、荒漠化防治、森林防灾减灾、森林培育、抗旱造林技术、资源监测、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管理、枸杞产业等重点领域,针对相关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现状,5年内培训中高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900名(其中:国家林业培训指标250名,自治区培训指标650名)。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9124号建议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游中国、写中国’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大力推进国情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和部署,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推进国情教育“三进”。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制定《关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生教材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制度,切实推进国情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不断改变口号多于理念、概念多于实际的情况,加强大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向往之情和游览之意。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育人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应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各地各高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高校、政府、企业深入合作的实践育人工作新模式,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形成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教学新局面。积极推进大学生走下课堂、走进社会,游览祖国河山、感受时代变化。特别是每年暑期,大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分赴文化景区、居民社区、革命圣地、名胜古迹等,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旅游写生等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仅2016年就有20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
三是鼓励研学旅行,促进知行合一。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研学旅行全面开展”,在《“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品牌示范活动,北京市海淀区等成为首批10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局鼓励旅游景区、景点在门票及服务项目上对大学生进行优惠,并连续七年在全国高校组织开展红色旅游校园行暨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暑期研学旅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连续三年开展“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号召全国在校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研学旅游,了解和体会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文明旅游,活动参与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200所高校的2万余名大学生,举行线下签名活动近百场,吸引50多万名大学生签名支持。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一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文化育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要注重实践育人”等要求,制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落实方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创新计划”“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在制定的92个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将“游中国、写中国”活动列为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高校打造学生喜闻乐见、深度参与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繁荣校园文化交流。
二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
温馨提示:
电话和邮箱必须正确填写,我们会与您联系确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