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9 册 图书

馆藏范围

  • 18 篇 电子文献
  • 2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5 篇 文学
    • 14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9 篇 法学
    • 9 篇 社会学
  • 6 篇 历史学
    • 5 篇 中国史
    • 4 篇 考古学
  • 4 篇 艺术学
    • 3 篇 美术学
    • 2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1 篇 艺术学理论
    • 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工学
    • 1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主题

  • 6 篇 文学
  • 5 篇 中国文学
  • 4 篇 历史、地理
  • 3 篇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
  • 2 篇 艺术
  • 2 篇 中国史
  • 2 篇 中国文物考古
  • 2 篇 文物考古
  • 1 篇 文学评论和研究
  • 1 篇 古代
  • 1 篇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
  • 1 篇 诗歌
  • 1 篇 文学研究
  • 1 篇 词(文学)
  • 1 篇 中国哲学
  • 1 篇 中国
  • 1 篇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
  • 1 篇 中国戏剧艺术
  • 1 篇 禅宗
  • 1 篇 文化、科学、教育、体...

作者

  • 2 篇 马茂元
  • 2 篇 童书业
  • 2 篇 朱自清
  • 1 篇 阿英
  • 1 篇 柳诒征
  • 1 篇 俞平伯
  • 1 篇 叶嘉莹
  • 1 篇 徐朔方
  • 1 篇 顾随
  • 1 篇 汪辟疆
  • 1 篇 郭绍虞
  • 1 篇 罗根泽
  • 1 篇 萧涤非
  • 1 篇 缪钺
  • 1 篇 宋伯胤
  • 1 篇 吕思勉
  • 1 篇 王欣夫

语言

  • 19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丛书名=名家说一“上古”学术萃编"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宋伯胤陶瓷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上古学术
2003年
作者: 宋伯胤撰
本书包括:古陶瓷散论、读瓷得、紫砂陶解读三部分,每部分均有作者读瓷心得体会若干篇。
来源: 评论
萧涤非乐府  1版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上古学术
2002年
作者: 萧涤非
本书包括:乐府之界与分类;论五言出于西汉民间乐府不始班固;论汉乐府之声调;两汉民间乐府;东汉文人乐府等内容。
来源: 评论
汪辟疆近代诗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上古学术
2001年
作者: 汪辟疆
汪辟疆(1887―1966),当代诗学名家,尤其对近代诗学兴趣浓厚,研究卓有成就,为海内外学界所称道。本书收录其有关研究近代诗的著作《近代诗派与地域》、《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小传稿》、《光宣以来诗坛旁记》四种及论诗绝...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罗根泽诸子  第1版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上古学术
2001年
作者: 罗根泽撰
本书收录了罗根泽关于先秦哲学研究的文章10余篇。其中包括:“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庄子》外杂篇探源”、“《管子》探源”等。
来源: 评论
王欣夫文献学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说一“上古”学术萃编
2000年
作者: 王欣夫撰
本书论述了文献学的涵义,目录的起源、重要性,版本的起源、发展、重要性,校雠的起源、重要性以及各时代的校雠学等。
来源: 评论
吕思勉史  1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上古学术
2000年
作者: 吕思勉撰
本书收史评60余篇,包括:西王母考、论中国户口册籍之法、策试之制上、策试之制下、郡县送故迎新之费、使臣图自利、尸体不朽等。
来源: 评论
阿英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上古学术
2000年
作者: 阿英撰
本书收入阿英的学术论文:《所反映的明代社会》、《为李伯元著作考》、《杂话》、《略谈晚清小》等20篇。
来源: 评论
徐朔方戏曲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上古学术
2000年
作者: 徐朔方撰
本书包括:“曲牌联套体戏曲的兴衰概述”、“论《琵琶记》”、“汤显祖戏曲的腔调和他的时代”、“论《思凡》”等文章。
来源: 评论
郭绍虞文论  1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上古学术
2000年
作者: 郭绍虞撰
本书收《中国文学演化概述》、《神韵与格调》、《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问题》等17篇论文。
来源: 评论
柳诒征文化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名家-“上古学术
1999年
作者: 柳诒征撰
本丛书每种前都冠以流专家学者的导读性文字,建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应汲取具体的专门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其中所内含的思维形态与治学门径。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