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伪结核棒状杆菌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致病性
摘要:
为鉴定引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山羊养殖场山羊体表脓肿的病原,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实验无菌采集40份体表患有脓肿的山羊脓液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革兰氏染色;采用PCR扩增分离菌16S rRNA基因并测序,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分离菌的系统进化树;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细菌对7类代表性抗菌药的敏感性;通过Illumina PE 150对细菌全基因组测序,并利用ResFinder数据库预测细菌的相关耐药基因,利用VFDB数据库预测细菌的毒力基因;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细菌分型鉴定;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分别对分离菌和ATCC 19410株的致病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分离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可形成狭窄的β溶血环,革兰氏染色可见蓝紫色、球杆状的细菌;16S rRNA基因的测序鉴定结果显示引起山羊体表脓肿的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经统计从40份病料样品中分离出10株伪结核棒状杆菌。16S rRNA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聚为同一分支,与谷氨酸棒状杆菌、肾棒状杆菌等处于临近分支,表明分离菌为伪结核棒状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0株分离菌对所测试的6种抗菌药均敏感,1-1、24两株分离菌对庆大霉素敏感,其余8株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均耐药。耐药基因预测结果显示10株分离菌均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毒力基因预测结果显示10株分离菌均检测到与黏附性、铁摄取与调节、毒素相关的毒力相关基因21个。PFGE将10株分离菌分为两种谱型,表明至少有两种谱型的伪结核棒状杆菌正流行于该羊场。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将毒力最强的3-1菌株对小鼠进行腹腔感染后,最高剂量组死亡小鼠剖检可见肠道充血肿胀、肝脾肿大、边缘出血梗死;低剂量组死亡小鼠剖检可见腹腔脏器出现黄白色脓肿,其产生的病变与ATCC 19410标准株感染小鼠产生的病变一致,前两个高剂量3-1菌株感染小鼠组的存活率为0,两个低剂量3-1菌株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均为100%。经计算3-1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8.5×105cfu。本研究确定了引起该山羊养殖场山羊体表脓肿的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为山羊场羊伪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为后续伪结核棒状杆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