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痛风
湿热毒蕴证
湿热蕴结证
代谢组学
蛋白组学
转录组学
脂质代谢
载脂蛋白B
摘要:
目的联合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痛风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及湿热蕴结证的生物学特征差异。方法从临床收集痛风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及湿热蕴结证患者血液样本各15例。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物,构建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筛选组间变化明显的代谢产物,进行富集通路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采用Astral数据非依赖型采集(DIA)检测血清蛋白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筛选差异蛋白质,以雷达图展示差异倍数,亚细胞定位分析蛋白质来源,最后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寻找关键蛋白质。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全血mRNA,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WGCNA,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关键基因。结果代谢组差异分析发现,正离子模式下有62个差异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有26个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mTOR信号通路和FoxO信号通路,以顺-3,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瓜那苯唑、4-氨基苯基-1-硫代-β-D-半乳糖苷的诊断效能较高。蛋白组差异分析发现,湿热毒蕴证样本中有55个蛋白质上调和20个蛋白质下调,髓鞘碱性蛋白(MBP)、转铁蛋白(TF)、DKFZp686N02209、载脂蛋白B(APOB)的差异表达倍数较高,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脂肪消化和吸收、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代谢等。WGCNA发现湿热毒蕴证与棕褐色模块相关性最高,且模块蛋白质主要富集于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转录组差异分析发现252个差异表达基因,WGCNA中湿热毒蕴证与午夜蓝模块相关性最高,随机森林模型(RF)被识别为最佳机器学习模型,其预测的载脂蛋白B受体(APOBR)、远上游元件结合蛋白2(KHSRP)、POU结构域2类转录因子2(POU2F2)、EH结构域蛋白1(EHD1)、家族序列相似性110A(FAM110A)将作为关键基因。联合多组学分析发现,痛风急性期湿热毒蕴证与脂质代谢,尤其是APOB密切相关。结论与痛风急性期湿热蕴结证比较,湿热毒蕴证与脂质代谢尤其是APOB密切相关,脂质代谢紊乱促进痛风急性期患者形成湿热毒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