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枣飞象 枣树 生物学特性 综合治理
摘要: 枣飞象Pachyrhinus yasumatsui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是我国枣树重要的食芽害虫。该象甲主要以成虫取食枣芽、嫩叶为害,当种群爆发时,将新萌发枣芽啃食干净,出现枣股光秃和抽干的现象,迫使枣树消耗大量养分再次萌芽,仅能结少量苦涩枣果,严重影响红枣产量和品质,给红枣产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科学有效管理控制枣飞象,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该象甲形态学特征、分布与为害、个体发育与生活史、种群空间分布与遗传多样性、触角感器与嗅觉机制、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枣飞象在我国北方所有枣区均有分布,为害具有聚集性和暴发性,防治难度较大。枣飞象的早期防控有深翻枣园、适时灌水、铺设地膜等农业防治措施,树干上涂粘虫胶是控制枣飞象的主要物理控制技术,但化学防治仍然是压低枣飞象虫口密度的最重要和有效的防治方式。目前基于枣树挥发物主导的枣飞象寄主定向化学通讯机制引起人们重视和关注,部分具有生物活性的信息物质和嗅觉分子机制已经被解析,为发展植物源引诱剂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本文在系统综述现阶段枣飞象相关研究工作基础上,展望该象甲需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枣飞象绿色防控与科学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功能性原理 肿瘤 癥瘕 络脉 中医系统论
摘要: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明确指出,中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复杂性,强调中医学现代研究要紧紧围绕系统论,运用系统科学去揭示中医理论的内涵。中医系统论认为,人体由不同功能项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多个子系统所组成。经络的客观存在具备普遍性,是以运行气血功能为基础形成的“功能-时间-空间”系统。络脉从经脉分支而出,直接为组织提供气血,是各种精微物质运行孔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络脉气血运行不畅,促进病络的形成,局部微环境稳态被破坏,导致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的发生。理论上围刺能够沟通局部络脉,疏通气血,调节肿瘤局部微环境,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针对“癥瘕阻络”机制,围刺干预应成为抑瘤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肠道菌群 生殖道菌群 痰湿 口腔菌群
摘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以痰湿证型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高雄激素血症、肥胖、胰岛素抵抗等。近年来,人体微生物组与PCOS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可通过一系列过程调节内分泌及机体代谢,参与痰湿型PCOS的发生与发展,然而痰湿型PCOS与生殖道菌群、口腔菌群之间的因果关联并未得到证实,其具体机理也尚未全面阐述。本文总结归纳已有的研究证据,综述肠道菌群与PCOS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生殖道菌群、口腔菌群与PCOS可能存在的关联。
摘要: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考生对生态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成为考查的重点.2024年高考生物学新课标Ⅰ卷有两处生态知识考查,本文对其中涉及的生态知识相关考点进行梳理和剖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关键词: 芽孢杆菌 生物功能 药用植物 生物胁迫 非生物胁迫
摘要: 药用植物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经常面临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根际微生物能诱导植物的系统性抗性、激活免疫系统,活化根区养分,增强药用植物的抗逆性,从而促进其生长和健康。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是一类产球形或椭圆形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好氧或兼性厌氧,形成的孢子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长时间存活于土壤中。Bacillus spp.作为一种重要的根际促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中,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有效应对多种环境胁迫,如干旱、盐胁迫、重金属和病害等。本文重点阐述了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梳理了其在药用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此,强调了未来需要系统揭示逆境胁迫条件下Bacillus spp.与药用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为药用植物栽培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 胆管癌 生物学行为 机制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1,PCK1)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基于GEO数据库中胆管癌mRNA测序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RING网站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PPI网络),并筛选关键调控网络及基因。通过TCGA数据库及HPA数据库验证关键基因表达量及病理学特征。通过KEGG及GSEA富集分析探究差异基因相关功能及PCK1相关通路。细胞学实验中采用慢病毒转染胆管癌RBE细胞株以过表达PCK1,采用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转染效率。将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RBE组)、空转组(RBE-NC组)、过表达组(RBE-OE组)及PPARγ抑制剂组(RBE-OE+GW9662组)。采用集落形成实验及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CK1可以作为胆管癌的关键调控基因,在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可能通过PPAR通路发挥作用。细胞学实验显示:RBE细胞经转染后,PCK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PCK1抑制RBE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同时PPARγ、PTEN蛋白表达升高,而p-mTOR/mTOR水平降低,而抑制剂组则可逆转上述趋势。结论:PCK1可以作为胆管癌的关键调控基因,并可能通路激活PPARγ/PTEN/mTOR信号通路抑制胆管癌增殖及迁移。
关键词: 子痫前期 低氧 外泌体 滋养细胞 miR-141-3p
摘要: 目的:研究低氧环境诱导外泌体释放miR-141-3p,并调控滋养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miR-141-3p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体外培养人绒毛膜滋养细胞HTR-8/SVneo,并将其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通过使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评估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使用Transwell实验评估各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使用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记法)技术检测外泌体的存在;使用透射电镜技术(TEM)观察分离得到的外泌体的分子形态;通过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TA)检测外泌体的粒径和浓度;使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和外泌体中miR-141-3p的表达水平。结果:对比常氧组,低氧组的HTR-8/SVneo细胞和外泌体中的miR-141-3p表达量升高,低氧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迁移、侵袭能力下降,而常氧组细胞的miR-141-3p表达量下降,增殖活性增加,侵袭细胞数量增多(P<0.01);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呈强阳性表达。结论:低氧条件下,外泌体中的miR-141-3p的表达水平上调,抑制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外泌体源性miR-141-3p可以调节滋养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 云杉 叶枯病 病原鉴定 Nothophoma quercina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防效
摘要: 为明确引起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叶枯病的病原,在辽宁省大连市采集云杉针叶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应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病菌的致病性。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多基因(ITS-RPB2-TUB2-LSU)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病原菌为Nothophoma quercina。测定***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光照、pH值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的SDA培养基,25℃、pH 7.0、光暗交替条件(12 h光照/12 h黑暗)最适合该菌菌丝生长。选取10种药剂对***进行室内毒力试验,发现98%吡唑醚菌酯原药(TC)对***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0196 μg·mL-1。在室内药效测定基础上筛选出5种抑制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EC)的防效最好,7月份和9月份的防效均达到65%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云杉叶枯病的发生规律以及化学防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环境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课程目标 教学效果评价
摘要: 环境微生物学是面向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新工科”新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在理论、实践及课程思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反思,通过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革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内容、重构课程考核体系等举措,进行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经过3年教改实践和探索,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均高于期望值,终结性考核优秀率不断提高,学生、同行及督导评价明显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 稗属炭疽菌 微生物除草剂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测序分析 次级代谢产物
摘要: 【背景】稗草生防真菌稗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echinochloae)B-48菌株是从水稻田自然发病的稗草上分离鉴定得到的,前期研究发现该菌株对稗草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对主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的】研究稗草生防真菌B-48菌株的最佳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生长温度、pH、光照条件、碳氮源等生物学特性,以便优化该菌株的培养和应用条件。解析该生防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信息,挖掘其次级代谢产物基因资源,为深入研究该菌株的除草活性天然产物及生物合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对稗草生防真菌B-48菌株的生长最适培养基、温度、pH、光照、最适生长碳氮源、致死温度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利用Nanopore及Illumina测序平台对稗草病原真菌B-48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相关软件进行菌株基因组序列拼接、基因组结构预测,以及基因组功能注释、并预测其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结果】稗草生防真菌B-48菌株在PSA培养基上生长产孢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0 ℃,最适生长pH为7.0,最适光照条件为持续光照,最适碳氮源分别为淀粉、酵母浸膏,致死条件为55 ℃、10 min。全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大小62.25 Mbp,GC含量46.59%,预测到蛋白质编码基因11 324个,预测到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76个。【结论】稗属炭疽菌B-48菌株具有开发为稗草生物除草剂的潜力,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预示着其具有合成除草活性天然产物的潜力。以上结果为该菌后续发酵培养、次级代谢生物合成研究及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