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中学生物学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摘要: 以21世纪以来CNKI数据库收录的973篇中学生物学跨学科相关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研究的发文量、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物学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标准导向的跨学科概念和内涵解读、生物学教材引领的跨学科知识与内容分析。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STEM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等方面。
关键词: 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原核表达 生物活性检测
摘要: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多肽类生长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促使大量骨髓前体细胞的动员。G-CSF 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被广泛用于免疫学研究。在本研究中,通过对猪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G-CSF)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构建了重组质粒pColdI-PG-CSF。将pColdI-PG-CSF转染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 IPTG诱导重组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并纯化。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 21.4kDa,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该重组蛋白经 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用MTT法在 M-NFS-60 细胞上检测了其生物活性,达到 5.95238×105IU/mg。用10万IU/kg剂量皮下注射6-8周龄BALB/c小鼠,与对照小鼠相比,试验小鼠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提升。综上所述,本研究用大肠杆菌表达的猪源G-CSF 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猪免疫学研究良好的生物材料,也有潜力开发为治疗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新产品。
关键词: 安全教育 态度责任 初中生物学
摘要: 安全素养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态度责任”素养培养的重要主题之一,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科,符合国家安全教育要求。本文分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中安全素养的内涵、建构安全教育范式,并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 报告基因法 促黄体激素 生物学活性 四参数曲线 方法学验证
摘要: 本研究根据促黄体激素 (luteinizing hormone, LH) 与受体结合后激活cAMP信号通路, 构建了LHCGR(-Ex10)-CRE-luc-HEK293细胞系, 并用实验室已建立的LHCGR-CRE-luc-HEK293细胞系, 分别建立了检测LH生物活性的报告基因法。对该方法条件进行优化, 对方法的专属性、相对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 LH浓度与报告基因表达量存在量效关系, 且符合四参数曲线。经优化后, 条件确定为LH起始浓度为200 nmol·mL-1, 6倍连续稀释, 10个浓度, 细胞数为每孔30 000个, 孵育时间为6 h。经证实该方法专属性强, 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良好。本研究成功建立并验证了检测LH生物学活性的报告基因法, 可以用于LH生物活性检测和质量控制。
关键词: 麦扁盾蝽 地理分布 生物学 生态学 检测与监测
摘要: 麦扁盾蝽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谷物害虫,被我国列为哈萨克斯坦进境小麦的检疫害虫。麦扁盾蝽目前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38个国家,主要危害的寄主有小麦、大麦、黑麦等,越冬、越夏寄主有白草蒿、黄芪等,以成虫和若虫危害小麦籽粒最为严重,造成小麦减产、种子发芽率以及面粉加工品质降低。麦扁盾蝽为一化性,全年可分为危害期、休眠期和越冬期。危害期一般持续2.5~3.0个月;成虫通常在小麦收获后离开麦田进入高海拔或温度较低的区域越夏。环境温度、湿度和海拔是影响种群动态及个体行为的主要生态因子。可根据麦扁盾蝽成虫期的形态特征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种类鉴定,也可利用PCR-RFLP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虫情监测主要通过田间扫网捕捉成虫和若虫的方法,麦粒受害情况则主要利用仪器诊断、生化检测和烘焙质量评估等方法。目前,主要利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但麦扁盾蝽的起源、国内种群传入来源和入侵途径、在国内的危害性和生物学与生态学等尚不清楚,亟需研究明确。
关键词: 胚胎发育 类胚胎与类器官 细胞命运决定 形态发生 合成生物元件
摘要: 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如何从单细胞合子逐步形成复杂组织与器官,是发育生物学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胚胎着床后的发育因技术和伦理限制而难以直接观测,导致对关键时空调控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近年来,多能性干细胞衍生的类胚胎和类器官模型迅速发展,为体外模拟早期胚胎发育和器官发生提供了新途径。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借助工程化思维与可编程基因线路,为精确调控细胞分化、信号传递及细胞命运模式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本文探讨基于干细胞的类胚胎和类器官模型如何融合合成生物学与定量生物学方法,从自下而上的“建物致知”角度探讨关键发育事件的机制。我们还针对目前模型与真实胚胎及器官在形态与功能层面的差距,探讨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及发展精准细胞行为调控策略的必要性,并展望了合成发育生物学在干细胞类胚胎与类器官模型中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黍稷 落粒性 离层 石蜡切片 转录组测序 趋同驯化 Sh1 同源基因
摘要: 【目的】黍稷对我国旱作农业、盐碱地开发利用和救灾补种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落粒是黍稷重要的产量限制因素。研究黍稷落粒的机制,对选育抗落粒的黍稷新品种,提高黍稷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落粒性强的‘野糜子’和落粒性弱的‘红粘糜’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研究不同落粒性的黍稷品种间离层细胞的结构差异。其次运用反向遗传学策略,鉴定与水稻落粒基因同源的黍稷落粒基因。【结果】首先,通过对‘野糜子’和‘红粘糜’的离区组织的电镜观察发现,‘野糜子’在开花后,形成明显的离层,而在‘红粘糜’中,没有观察到完整的离层。其次,对黍稷落粒基因在‘野糜子’小穗开花后1、20和35 d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基因在开花后1 d的表达量最高。最后,通过比较‘野糜子’和‘红粘糜’PmSh1-1基因的cDNA序列发现,‘红粘糜’PmSh1-1的cDNA比‘野糜子’的cDNA短,缺少第3个外显子。【结论】黍稷离层发育不完整,能够导致黍稷落粒性降低。水稻OsSh1的同源基因PmSh1-1可能是调控黍稷落粒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免疫学 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摘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物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很大挑战。免疫学作为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对高素质生物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科研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理念,融入了科研、竞赛和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免疫学教学改革。学生反馈良好,科研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师生交流均有所提升。更好地服务了生物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响应了新时代对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 数智赋能 课程思政 生物学专业 免疫学
摘要: 探讨数智化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以提升高校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与“三全育人”水平持续提高。以生物学专业课程《免疫学》为实践载体,借助数智化手段进一步突出教学特色、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维评价和强化教学改进,构建“思政引领+数智赋能”双驱动框架。数智赋能《免疫学》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学生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显著提升,成绩优秀的学生占比逐年升高(2024年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占比达81.93%),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突出;课程辐射示范作用良好,教学成果获教育部和省级教改项目支持,并在校内推广。本研究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范例,对生物学专业其他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测评 变式设计 生物学高考题
摘要: 新课标实施后,高考生物学题从单一陈述性知识测评向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综合评估转变。本文以2024年北京生物学高考第16题为例,深入分析其知识结构、通过“三类知识”测评应用及变式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整合三类知识,利用变式设计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关注思维过程等改进教学,助力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