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布鲁氏菌
效应蛋白BspE
突变株
生物学特性
摘要:
【目的】构建牛种布鲁氏菌(***)A19株效应蛋白BspE基因缺失株,探究其生长特性及在宿主细胞中的生存、黏附及入侵能力,并观察BspE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方法】以牛种布鲁氏菌A19为研究对象,运用同源重组及SacB反向筛选技术构建布鲁氏菌效应蛋白BspE基因缺失株A19ΔBspE,并通过质粒回补方法构建其回补株A19CΔBspE,比较3种菌株在体外的生长特性;通过平板计数方法分析BspE基因缺失对布鲁氏菌在细胞内的生存及黏附和入侵细胞能力的影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BspE蛋白在RAW264.7细胞中的定位情况。【结果】菌液PCR结果显示,获得大小为2060 bp的特异性条带,成功构建BspE基因缺失株A19ΔBspE;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获得大小约为14.59 ku的BspE-flag条带,成功构建回补株A19CΔBspE。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A19ΔBspE与牛种布鲁氏菌A19、A19CΔBspE的生长趋势没有显著差异(P>0.05),均在8 h达对数生长期,32 h进入平台期。胞内增殖试验结果显示,在感染48 h内,A19ΔBspE在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能力与牛种布鲁氏菌A19、A19CΔBspE无显著差异(P>0.05)。细菌黏附和入侵试验结果显示,A19ΔBspE黏附和入侵RAW264.7细胞的能力与牛种布鲁氏菌A19、A19CΔBspE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BspE蛋白主要分布于核周区域。【结论】本研究证实了BspE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布鲁氏菌在体外的生长及在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黏附及入侵能力,且BspE蛋白主要定位在核周区域,为后续研究布鲁氏菌效应蛋白BspE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