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叶黄杨窄吉丁
形态特征
危害特性
学名厘定
钻蛀性昆虫
坑道重建
摘要:
【目的】本文研究并描述危害大叶黄杨(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Thunb的钻蛀性害虫大叶黄杨窄吉丁Agrilus euonymi T?yama,1985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危害特性,并观察其虫道三维结构,以期为大叶黄杨窄吉丁的发生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将大叶黄杨窄吉丁学名的变化过程进行记述整理,详细描述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观察大叶黄杨窄吉丁危害的各个指标特征,包括虫口密度、坑道特征、羽化孔特征和蛹室特征等,明确了完整虫道的发生规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大叶黄杨窄吉丁进行鉴定,提取其基因组DNA,使用鞘翅目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序列并测序,在NCBI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基于对受害木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拍摄,首次在虫害木解析中使用Image-based-Rendering(IBR)技术对吉丁虫道三维模型进行重建。【结果】成虫形态特征完全符合大叶黄杨窄吉丁的描述,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Mrbayes树)显示,采集到的吉丁与2个俄罗斯远东样本序列聚为一支,结合文献,进一步明确其为大叶黄杨窄吉丁。大叶黄杨窄吉丁主要危害树干韧皮部及木质部,具向阳性;在树皮下钻蛀坑道,无明显侵入孔;蛹室米粒状,位于木质部;羽化孔“D”型;坑道形状有一定规律,可分为S型及其变型2种,密集纵向迂回型。【结论】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正确的学名厘定、基因序列分析信息,有利于大叶黄杨窄吉丁的鉴定及学名的正确使用;复原完整虫道信息便于在非成虫期结合寄主种类鉴定害虫种类、评估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为大叶黄杨窄吉丁的监测提供了具体的判别方法,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