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血红扇头蜱 形态学 16Sr DNA cox1 nad5 系统发育树
摘要: 目的 鉴定警犬体表蜱种类并探究其种系发育关系。方法 以湖南省某警犬基地犬体表蜱虫为对象,采用显微镜进行形态学鉴定及PCR方法扩增16S rDNA、部分线粒体cox1与nad5基因序列,基于这3个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成蜱躯体呈卵圆形,幼蜱近似椭圆形。成蜱具有宽短的六角形假头基;雌蜱具有盾板占躯体的前1/3、宽U型生殖孔、逗点状气门板、基节Ⅱ到Ⅳ各具粗短外距,按节序渐小等特征;雄蜱具有长逗点状气门板、长椭圆形盾板、近似三角形的肛侧板等特征。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基于16S rDNA、cox1、nad5基因扩增序列大小分别405、772、262 bp。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该蜱种与其他热带谱系血红扇头蜱聚为一支。结论 湖南省警犬源蜱种为血红扇头蜱,且属于热带谱系。
关键词: 无细胞合成生物学 无细胞蛋白质合成 生物医学 药物研发
摘要: 无细胞合成生物学是无细胞体系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生物技术,其在蛋白表达、高值化合物合成、生物传感器设计、人工细胞构建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无细胞蛋白合成体系是一种高效且强大的蛋白表达平台,利用细胞裂解液中包含的转录翻译元件,实现蛋白的体外快速合成。无细胞蛋白合成具有反应体系开放,条件易调控,表达时间短,蛋白产量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类难表达蛋白的合成,包括药物蛋白(如抗体、疫苗等)、膜蛋白、金属蛋白以及非天然蛋白等。该文综述了无细胞合成生物学特别是无细胞蛋白表达体系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并展望了无细胞体系在生命医药及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医学合成生物学 生物合成 伦理监管 治理体系
摘要: 医学合成生物学作为合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创新应用,对疾病检测、精准治疗和生物医药制品研发等方面具有重大潜力,也对国家安全、国际竞争和公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技术的颠覆性对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伦理监管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不同国家医学合成生物学的伦理政策焦点与监管模式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风险评估三个方面,其治理现状与发展态势也给我国在该领域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和实践路径等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苹果渣 营养价值 生物学功能 反刍动物
摘要: 苹果渣是以苹果为原料生产果汁后得到的副产物,其富含苹果多酚、苹果果胶和苹果酸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苹果渣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提高畜禽的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调节胃肠道健康。本文综述了苹果渣的营养价值和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苹果渣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兔 A型产气荚膜梭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药物敏感性试验
摘要: 对河北省某规模化兔场中10只病死兔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和剖检,经分离培养、革兰染色、生化试验、16SrR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菌毒素分型、生长曲线测定、菌落计数、药敏试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动物致病力试验确定引起该兔场发病的病原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分离出的革兰阳性杆菌的生化特性与产气荚膜梭菌的一致;其16S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380bp,与编号为MK156683.1的A 型产气荚膜梭菌序列的相似性达到 99%。分离菌毒素分型结果显示该基因只携带cpa毒力基因。动物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在感染24 h后试验组家兔全部死亡,经鉴定,家兔病变脏器的病原微生物与感染菌株为同一株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阿奇霉素、麦迪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头孢曲松10种药物敏感。
关键词: 高粱 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化学防治
摘要: 从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采集发病的高粱叶片,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高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和光照等条件下,测定高粱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化学药剂对菌株的抑制作用以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菌株GLYB3可充分利用6种碳源,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30%己唑醇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50 g·L-1咪鲜胺水乳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GLYB3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001 6、0.001 9、0.003 1、0.007 8 mg·L-1。田间防治试验表明,4种药剂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79.0%、77.8%、79.5%和81.5%。
关键词: 理工融合 细胞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摘要: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背景下,建立一种融合理工的生物学科实验教学新模式。针对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强、“两性一度”不足、学用脱节等痛点难点,基于“BOPPPS-PBL”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理工学科相互割裂的窘境,通过剖析学情特点、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以理工融合视域下的教学新思路,探索了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表明,该探索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枸杞黄酮 提取工艺 生物学功能 动物生产
摘要: 枸杞黄酮主要来源于枸杞的果实、叶子和根茎,以二苯基丙烷为基本骨架,存在多种化学结构,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以及降血糖等生物学功能,应用于动物生产中可提高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增强免疫功能、提升精液质量和改善肠道健康等,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就枸杞黄酮的提取工艺、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枸杞黄酮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高校教师 教学改革 评价体系 进修学习
摘要: 为适应医学科技不断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各高校教师积极探索高效、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之目的。教师进修学习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不断的进修学习,高校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素养、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得以提升,是培养新医学模式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是提升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受援学校师资素养和学术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新疆医科大学受益于“对口支援”计划,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微生物系进修学习,深度参与该系日常教学全过程,受益颇多。通过该文对医学微生物学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进行总结分享进修后的几点体会,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玉米茎基腐病 病原鉴定 瓜果腐霉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敏感性
摘要: 探究河南省新乡市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可以为生产上有效防控玉米茎基腐病提供理论依据。从河南省新乡市采集具有玉米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玉米植株,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试验、形态学和ITS分子鉴定对供试病原菌进行分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生物学特性(温度、光照、pH值和培养基种类)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7种常用杀菌剂(戊唑醇、异菌脲、恶霉灵、氟啶胺、醚菌酯、氟环唑、氟吡菌胺)对病原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供试玉米茎基腐病株中共分离到6株形态特征一致的病原菌,取典型特征菌株进行形态学和ITS分子鉴定,形态学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菌株在孢子形态和菌丝外观上高度相似,ITS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8%,确定其为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24 h光照、温度35 ℃、pH值5、玉米粉培养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常用杀菌剂对瓜果腐霉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氟啶胺、醚菌酯、恶霉灵、氟吡菌胺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为0.115~0.308 μg/mL,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是引起河南省新乡市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适宜在35 ℃、24 h光照、pH值为5的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可以利用氟啶胺、醚菌酯、恶霉灵和氟吡菌胺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