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边防
屯垦
陕北江南
军事生态系统景观
抗战时期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南泥湾因八路军屯垦生产而被称为“陕北江南”,享誉国内外。继南泥湾之后,边区又出现多个陕北江南。本文从军事生态学角度研究军事、生态等因素在陕北江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陕北江南的景观构成和成功塑造后的环境效应与社会政治效应。研究表明,陕北江南集中分布于陕甘宁边区南部边防地带,军队屯垦区域山地与河谷交错、人烟稀少、土地长期撂荒,生物多样性丰富。陕北江南是军事力量通过开展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利用和改造自然生态后形成的囊括军事实体、农副业生产实体等特殊的军事生态系统景观。陕北江南景观的塑造引发了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减退,不过在屯垦后期,军队和垦区领导机关制定了土地开发规则和森林保护政策。陕北江南景观的成功塑造在社会政治层面更具积极意义,它一方面缓解了边区经济压力并减轻人民负担,顺应战时经济政策,提高了军队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依托对内、对外的宣传,有效提升了中共抗日力量自信、自强之心,从而为中共在抗战中后期以来的逐步崛起,乃至更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了精神力量。陕北江南景观的塑造展现了陕甘宁边区在军事、经济封锁压力下的社会韧性,从长时段上也启发我们认识到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韧性,维系和提升这两种韧性的因素是尊重并顺应自然及契合实际的政策制度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