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海南坡鹿
运动生态学
GPS项圈
重引入
昼夜活动
个体差异
摘要:
海南坡鹿(Cervus eldii hainanu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级保护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附录一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海南坡鹿历史上曾在海南岛广泛分布,但如今其野生种群仅栖息于海南省东方市的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当前,保护区内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在200~300只左右。2019年3月到2020年9月,我们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GPS项圈监测技术开展海南坡鹿的运动生态学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坡鹿佩戴GPS项圈,记录坡鹿的位点信息等数据。然后利用Arc Gis软件计算海南坡鹿的运动距离,分析其在释放早期的运动特征,旱季和雨季的运动能力的差异;还通过与降雨天气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分析坡鹿运动与天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个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比圈养个体更强。本研究为释放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头海南坡鹿佩戴GPS项圈,研究分析野生个体(3头)和圈养个体(2头)释放早期对新环境适应的运动差异。释放早期定义为海南坡鹿释放后的旱季内(3至6月份)。释放后每30 d作为一个时期,比较坡鹿每个时期的运动速率、扩散距离和累积利用面积,以及每天的活动节律。圈养坡鹿的运动速率和扩散距离到第四个时期都显著增加,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持续增加的,说明圈养坡鹿释放后持续进行扩散探索。野生坡鹿的运动速率释放后没有显著变化,扩散距离到第三个时期显著减少,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减少的,说明野生坡鹿经过最初扩散以后返回到原初释放地。圈养坡鹿释放后每天的活动节律由开始的白昼活动高峰模式转变到晨昏活动高峰模式;野生坡鹿释放后的活动节律一直是晨昏活动高峰模式。(2)坡鹿在旱季和雨季的运动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坡鹿在不同时期的运动能力也显示明显的个体差异。本研究为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1头坡鹿佩戴项圈,研究分析坡鹿在旱季和雨季的差异,以及坡鹿个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能力。佩戴项圈的坡鹿有7头的分析结果显示坡鹿在旱季和雨季的运动速率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坡鹿的运动速率也存在个体差异,坡鹿在旱季的运动速率最大能达到每小时运动130米,最小每小时运动30米;在雨季的运动速率最大能达到100米,在雨季最小能运动27米。(3)海南坡鹿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即在早晨和黄昏活动,中午休息的活动节律。我们的研究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原因,在对其他有蹄类的活动节律研究中显示有蹄类的活动节律受温度和觅食风险影响形成了晨昏活动的节律,而在大田地区的海南坡鹿基本不受大型食肉动物的影响,但是大田地区地处热带,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温度较高的原因促使坡鹿形成了晨昏活动节律。在我们的研究中,坡鹿表现出了一定的夜间活动能力,这可能也与白天温度较高的原因有关,白天坡鹿为了躲避高温,觅食活动不足,所以会在夜间进行活动以补充白天觅食不足的情况。(4)海南坡鹿的运动能力受降雨影响较小,坡鹿在降雨天气的运动能力要略小于未降雨天气的运动能力。降雨会打断坡鹿的觅食活动,有研究表明坡鹿在降雨天气会躲避在灌木和乔木下避雨,而在未降雨天气坡鹿进行正常的觅食和其他生命活动,所以坡鹿在降雨和未降雨天气会显示出轻微的的运动差异,这也是坡鹿为了适应环境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坡鹿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其运动能力也显示出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