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生态学模型
城市居民
运动健身行为
影响因素
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以城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城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的现状,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城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以期为城市居民的运动健身行为干预路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发放《城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参与状况的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1832份。问卷通过专家效度检验和重测信度检验符合问卷发放标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个体水平、人际水平和社区水平三个层面分析影响城市居民是否进行运动健身行为、运动健身频率、每次运动健身时间和每周运动总时间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1)个体层面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长、BMI等因素对城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女性比,男性比女性参与运动健身行为的概率更高(OR=1.644,P=0.001),每次运动健身时间更长(OR=1.902,P=0.001),每周运动总时间更长(OR=1.569,P=0.003)。与55岁以上城市居民相比,年龄小的城市居民参与运动健身行为的概率更低(OR=0.341,P=0.022),运动健身频率更低(OR=0.361,P=0.012),每次运动健身时间更少(18-34岁,OR=0.268,P=0.016;35-44岁,OR=0.358,P=0.005),每周运动总时间更短(18-34岁,OR=0.297,P=0.003;35-44岁,OR=0.365,P=0.001)。与研究生学历的城市居民相比,高中、高中以下学城市历居民参与运动健身行为的可能性低(高中,OR=0.522,P=0.02;高中以下,OR=0.441,P=0.007),大学生学历的城市居民参与运动健身的频率更低(OR=0.648,P=0.03)。与60小时以上工作时长的城市居民比,20-40小时工作时长的城市居民运动健身频率更高(OR=1.6,P=0.044)。与BMI在18.5-23.9的城市居民比,BMI>28的城市居民每次运动时间更低(OR=0.365,P=0.002)。2)社区层面中,绿化状况、城市规模、空气状况、免费健身设施、家庭收入等因素对城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周围绿化状况很好相比,绿化越差,城市居民参与运动健身行为的概率越低(差,OR=0.223,P=0.000;一般,OR=0.397,P=0.001;好,OR=0.487,P=0.004),运动健身频率越低(一般,OR=0.558,P=0.019),每周运动总时间越少(一般,OR=0.584,P=0.03)。与县级市比,城市规模越大的城市居民参与运动健身行为的概率更低(省会城市,OR=0.513,P=0.001),运动健身频率更低(省会城市,OR=0.565,P=0.008;地级市,OR=0.726,P=0.048),每次运动时间更少(地级市,OR=1.569,P=0.026)。与无健身空间比,有健身空间的城市居民参与运动健身行为的概率更高(OR=1.915,P=0.001)。与空气状况很好相比,空气状况越差,居民的运动健身频率越低(OR=0.292,P=0.022)。与无免费健身设施比,有免费健身设施的城市居民运动健身频率更高(OR=1.67,P=0.014)。与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城市居民参与运动健身频率更低(3万以下,OR=0.504,P=0.005;30-50万,OR=0.47,P=0.006)。3)人际层面中,是否与父母同住、是否有儿童需要照料、朋友支持等人际层面因素对城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不与父母同住比,与父母同住居民参与运动健身行为的概率更低(OR=0.682,P=0.014)。与没有儿童需要照料相比,有儿童需要照料的居民参与运动健身行为的概率更低(OR=0.577,P=0.006)、运动健身频率更低(OR=0.685,P=0.045)。与没有朋友支持比,有朋友支持的居民每次运动时间更高(OR=2.369,P=0.019)。研究结论:1)对我国城市居民来说,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长、BMI等个体层面的社会生态学因素对城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的影响较大。男性、年龄越大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参与运动健身行为的概率越高。年龄越大者在运动健身频率、每次运动健身时间和每周运动总时间上的表现优于年龄小者。男性在每次运动健身时间和每周运动总时间上的表现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时长越短者在运动健身频率上的表现优于受教育程度低、工作时长较长者。肥胖人群的每次运动健身时间低于正常人。女性、年轻人群、肥胖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是运动健身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2)对我国城市居民来说,绿化状况、空气状况、免费健身设施、家庭收入、城市规模等社区水平的社会生态学因素对城市居民运动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