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河板组
古杯礁
钙质微生物
寒武纪早期
宜昌地区
摘要:
古杯是最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造礁作用的后生动物,首次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台幸运阶底部,直到寒武系第四阶基本灭绝。湖北宜昌第四阶的天河板组钙质微生物—古杯礁是华南目前已知含古杯生物礁的最高层位,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第四期的古杯礁报道非常少。本文首次报道了宜昌下茶庄剖面天河板组的钙质微生物—古杯礁,为研究第四阶古杯类衰落阶段的古杯和微生物组成的礁群落古生态特征提供了新材料。该生物礁群落组成包括造礁生物原古杯Archaeocyathus yichangensis及多种钙质微生物,包括Girvanella、Kordephyton、Botomaella、粗管状蓝细菌、Epiphyton及Renalcis,附礁生物包括三叶虫、腕足动物、开腔骨及棘皮动物。总体来说,造礁生物表现出古杯类物种单一而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征,且钙质微生物Epiphyton及Renalcis与古杯的附生关系可能与现生海绵与其上的附生微生物关系类似。原古杯和钙质微生物是天河板组生物礁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礁造礁模式分析显示,在原地生长的原古杯作为造礁者构成一级格架后,Girvanella附着于原古杯体壁生长从而稳定下覆的沉积物,较小的Epiphyton和Renalcis个体附着于Girvanella包壳上继续生长,也可以与格架中的席状或团块状Girvanella共生,生长于原古杯间的空隙构成二级格架,加固礁体;在形成交错的网状格架之后,由体积更小的Renalcis和Epiphyton个体填充空隙;最后由细粒沉积物填充孔隙。华南地区天河板组含古杯生物礁横向对比表明不同古杯礁群落面貌的微小差异可能与水动力背景差异有关。此外,寒武纪早期世界范围内钙质微生物—古杯礁演化的对比表明第四期钙质微生物—古杯礁群落中古杯的多样性明显降低,而其中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第三期有所增加,此发现对揭示含古杯的生物礁群落的衰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