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秦岭雨蛙
两性异形
种群数量
繁殖生态
生境选择
物种保护
摘要:
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生态环境价值,不仅能够影响生态平衡,还反映其所处栖息地环境质量,常被视为环境健康的重要指示类群。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两栖动物的栖息地退化、丧失及功能失调问题已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种群结构及所承担的生态功能。全球现已发现雨蛙科Hylidae雨蛙属Hyla物种38种,中国现分布有8种;秦岭雨蛙***作为在秦岭山脉不断变迁中存活下来的物种之一,是我国秦岭山区的特有物种。1964年,人们首次记录到在甘肃有秦岭雨蛙分布,但对其种群生态学从未有过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于2020年5月底至9月,在甘肃开展其种群生态学研究。选取秦岭雨蛙在秦岭最西端分布区——康县为研究地,对该物种的种群生态及物种保护等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以期掌握其在甘肃的种群资源现状,为后续研究和保护这一特有种提供基础性生态学资料。研究期间利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直接计数法、相关性检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处理方法,研究了秦岭雨蛙的种群生态学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共捕获到成体秦岭雨蛙共203只(146♂,57♀),通过度量其14项形态指标并加以分析,得出康县种群秦岭雨蛙雄性平均体长41.55±0.18mm,雌性46.40±0.26 mm,雌雄头体长比为1.117,异形指数为SDI=0.105,雌雄间存在两性异形现象,且雌雄在头长、鼻间距、眼径、鼓膜径、前臂及手长、前臂宽、胫长和后肢全长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头宽、吻长、眼间距、胫宽和足长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育力假说可解释其两性异形现象。(2)秦岭雨蛙在不同样地和不同月份间的种群数量均有较大变化,种群数量及密度最大是李家沟样地(34.7只/hm2)、其次是豆坝河样地(29.3只/hm2),最小的是袁家沟样地(4.0只/hm2)。秦岭雨蛙的偶见率在6、7月份最高,属于严格的夜行性动物。在繁殖期内,秦岭雨蛙雌性数量小于雄性,雌雄总性比为1:2.56,这也符合多数蛙类性比研究结论。秦岭雨蛙平均头体长和体质量均在7月份最大,肥满度在6月份和8月份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雌性的肥满度也高于雄性。(3)通过分析42只雄性秦岭雨蛙录音,发现秦岭雨蛙仅发出单一类型的鸣声,且鸣声的主频分别与头体长、后肢全长、头长呈负相关,鸣声个数与头体长呈负相关,但鸣声时长与头体长呈正相关,鸣声特征可能受到亲缘关系、身体大小以及环境因素影响。秦岭雨蛙雌性平均产卵量为1135.60±26.12粒,平均卵径为1.31±0.01 mm,产卵量主要与头体长、体质量存在正相关,表明雌性可能通过增加自身体型大小来相应地增加腹部容量,以储存更多能量促使产生更多卵。(4)在室温3~4天后,秦岭雨蛙的卵即可孵化完成,此时蝌蚪呈黑色并可自由游动。通过控制密度实验发现,密度对秦岭雨蛙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变态发育后期,而非前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早期秦岭雨蛙个体小,种内竞争弱,随着个体的生长,对资源需求增加,产生了负密度效应。(5)生境喜好系数分析表明,秦岭雨蛙更偏好栖息于低矮灌木丛、植被盖度较高、大气湿度较高、静水型、距农田较近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秦岭雨蛙对生境的选择主要受到植被因子、温度因子、水源因子、食物因子和人为干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