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卒中
危险因素
健康行为
健康管理
模式构建
应用研究
护理管理
摘要:
目的在健康生态学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指导下,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探索该人群在健康管理过程中体验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健康生态学视角下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1.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现状的量性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郑州市某三甲医院及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50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利用SPSS21.0进行频率、百分比、平均值、标准差等的描述性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Mplus 8.0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行为进行潜在类别分析。P<0.05定义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通过目的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甲医院及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1名脑卒中高危患者,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使用Colaizzi七步法对访谈结果进行转录、编码、分析和总结。3.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及修正在前期研究、理论指导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构建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模式和管理要点,采用Delphi法对20名相关专家进行函询,并采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及变异系数对其进行评估和修正。4.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类试验研究对该健康管理模式进行验证,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30名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其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社会支持、电子健康素养、压力和抑郁进行问卷评估;并对其血压、血糖、血脂、体质指数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测量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两组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以上不同时间点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计数资料差异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P<0.05定义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236例,平均年龄为65.16±8.69(岁),其中60岁以上人群为1516例(67.8%)。脑卒中危险因素构成比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71.1%)、血脂异常(55.5%)、运动缺乏或轻体力劳动者(51.3%)。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社会支持、电子健康素养、知觉压力和抑郁平均得分分别为 11.70±2.65、55.80±9.86、134.58±9.14、28.03±4.49、21.62±4.02、41.64±5.86和37.60±3.56。健康知识、健康信念、社会支持、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与健康行为及其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均P<0.001),相关系数范围为0.321~0.821,知觉压力和抑郁得分与健康行为及其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均P<0.001),相关系数范围为-0.492~-0.310。根据模型拟合指标((AIC=257509.610,BIC=260228.733,Entropy=0.956)得出健康行为分为三个类别。类别1(健康行为差-健康责任缺失型,n=693,31%)、类别2(健康行为中等-人际交往焦虑型,n=805,36%)和类别3(健康行为良好-自我实现缺乏型,n=738,33%)。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三组人群在健康知识(F=5.007)、健康信念(F=16.632)、健康行为(F=46.610)、社会支持(F=11.632)、电子健康素养(F=6.126)、知觉压力(F=13.362)和抑郁(F=12.623)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类别2 vs.类别3)得出年龄(OR=1.667,95%CI:1.279~2.036)、受教育状况(OR=0.847,95%CI:0.506~0.929)、家庭收入(OR=0.506,95%CI:0.301~0.853)、健康知识(OR=0.593,95%CI:0.557~0.862)、健康信念(OR=0.533,95%CI:0.468~0.602)、社会支持(OR=0.482,95%CI:0.273~0.906)、知觉压力(OR=2.412,95%CI:1.400~4.155)和抑郁(OR=2.880,95%CI:2.149~3.859)是健康行为的预测变量(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类别1 vs.类别3)得出性别(OR=1.533,95%CI:1.468~1.600)、配偶(OR=0.624,95%CI:0.562~0.790)、家庭经济收入(OR=0.543,95%CI:0.468~0.636)、健康知识(OR=0.499,95%CI:0.273~0.706)、健康信念(OR=0.742,95%CI:0.330~0.889)、电子健康素养(OR=0.824,95%CI:0.382~0.921)和知觉压力(OR=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