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酶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资源限制
石质山地
植被恢复
酶活性
摘要:
为明晰石质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探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状况,以徐州赵疃林场石质山地2012年恢复的栾树、青桐、黄连木、五角枫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10、10~20 cm土层的β-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土壤性质、细根特征等环境因子,计算了酶化学计量比,并对酶化学计量比与环境因子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BG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NAG、LAP、ALP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BG、ALP活性在两土层均为黄连木人工林显著高于栾树人工林(P<0.05),NAG、LAP活性在0~10 cm土层均为栾树人工林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P<0.05)。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酶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两土层中,碳氮酶活性比均为栾树人工林最小,氮磷酶活性比均为栾树人工林最大,碳磷酶活性比在0~10 cm土层中为五角枫人工林最小,10~20 cm土层则为青桐人工林最小;不同土层间仅碳磷酶活性比未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碳磷比、细根全磷含量、细根全碳含量等是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栾树人工林土壤全氮含量较低、速效磷含量较高,导致土壤微生物主要受氮限制;青桐、黄连木、五角枫人工林较高的土壤全氮含量及较低的细根全磷含量使得微生物主要受碳、磷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