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诺贝尔奖获得者
撤稿论文
学术不端
被引频次
引用态度
摘要:
通过收集并分析2004—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获得者已发表的撤稿论文的主要特征及被引频次,揭示知名学者论文撤稿对学术界的影响,为增强中国学者和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意识,促进科研诚信建设提供借鉴。根据撤稿观察数据库公布的涉及论文撤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分别在撤稿观察、Pub 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撤稿论文的出版日期、撤稿日期、撤稿原因、撤稿主体、被引频次等信息,计算撤稿时滞,并统计分析作者获奖前后、论文撤稿前后的被引频次。检索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撤稿论文共计24篇,除14篇集中于1位获奖者外,其余10篇零散归属于7位获奖者。论文多刊登于高影响力期刊,平均撤稿时滞偏长,中位数为2 887 d(约8年)。作者主动撤稿22篇,期刊撤稿2篇。撤稿原因以学术不端为主,主要包括图片问题、数据问题、结果不可重复等。论文整体被引频次较高,19篇论文撤稿后被引频次下降;12篇论文在作者获奖后被引频次升高,其中部分获奖前零被引的论文在获奖后被引频次持续升高,且撤稿后仍在增长。撤稿是学术界的自我纠错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能例外。中国学者和期刊应当破除对名人、顶刊的盲目信任,认真审视撤稿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根据撤稿原因、引用价值及引用态度恰当处理撤稿论文被引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