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阔叶人工林
生态化学计量学
内稳态指数
养分重吸收效率
摘要:
为深入了解亚热带丘陵山地不同阔叶树种养分利用和平衡的差异,基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关联和环境关联理论,选择闽北环武夷山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树种米老排、木荷、闽粤栲和南酸枣阔叶人工林,分析不同林分土壤和叶片碳、氮、磷(C、N、P)化学计量特征,不同树种C、N、P化学计量内稳态指数(H)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1)各树种叶片氮磷比(N/P)介于17.67~30.72之间,其中南酸枣叶片N/P最大,显著大于另外3种树种(P<0.05),但其叶片碳氮比(C/N)相对较小(P<0.05);而木荷叶片C/N为32.00,较其他树种显著偏高(P<0.05),其林下土壤N/P为4.42,同样显著大于其他树种(P<0.05)。(2)落叶树种南酸枣的C、N、P养分重吸收效率均不同程度大于其他常绿树种,但米老排的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3)米老排的C、N、P化学计量H总体略大于其他树种,HC/N、HC/P分别为0.91和0.79,属于弱敏态;HN/P为0.25,属于敏态。研究表明,木荷具有较高的叶片C/N和土壤N/P,表明其对N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强;米老排HC/N、HC/P均大于其他树种,显示较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生境的潜力;而南酸枣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和内稳态指数较低,易受土壤P不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