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摘要: 提高高中学生化学解题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化学知识体系庞大,概念之间关联密切,学生常常对如何有效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感到困难.下面将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主要内容,提出针对性的解题策略,以期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 化学科目试卷结构 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长为75分钟,卷面满分100分.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14~150,每题3分,共42~45分;非选择题共4题,共55~58分.
摘要: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做好进阶教学,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提高其解题的灵活性.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氧化还原反应的进阶教学建立在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上.授课中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做好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汇总,搞清楚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通过解答相关习题,进一步夯实所学,提高应用基础知识的灵活性.
关键词: 水化学 同位素 补给来源 那棱格勒河
摘要: 本研究选取柴达木盆地最大径流区那棱格勒河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图解和离子比例关系等方法,对42组水样和17组降水样品开展水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系统探究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盐湖卤水系统循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河水与地下水以Cl-Na、Cl·HCO3-Na和Cl·SO4-Na型为主,TDS值分别为411~861 mg/L和346~1 888 mg/L;盐湖卤水则以Cl-Na、Cl-Mg和Cl-Na·Mg型为主,TDS值高达3 053~167 669 mg/L,显示出盐湖卤水在化学组成上的极端富集特征。(2)水循环补给关系明确。大气降水受蒸发与水汽再循环作用的叠加影响,南部山区降水为河水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通过河水入渗补给形成连续的水文循环;尾闾盐湖因强蒸发作用发生显著的“氧漂移”现象,揭示了干旱区盐湖卤水形成的极端环境驱动机制。(3)离子来源解析清晰。河水与地下水的离子组分主要受硅酸盐岩溶解控制,Na+主要来源于岩盐和芒硝溶解;Cl-和SO42-则受岩盐与硫酸盐矿物溶解影响;河水中正向阳离子交换与地下水中逆向阳离子交换的差异进一步反映了水-岩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本研究通过多源水体的系统对比与成因解析,创新性地结合水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揭示了干旱区极端环境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内在规律,为同类流域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怀地黄 新疆地黄 指纹图谱 熵权TOPSIS法 含量测定 化学模式识别
摘要: 分析新疆地黄和怀地黄化学质量特征的差异性,为地黄引种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建立6批新疆地黄和10批怀地黄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ion,HPLC-DAD)、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HPLC-ELS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UV-Vis)测定新疆地黄和怀地黄中环烯醚萜苷、苯乙醇苷、单糖及寡糖和多糖成分含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和熵权TOPSIS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黄和怀地黄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9个共有峰,指认出梓醇、桃叶珊瑚苷、地黄苷D、地黄苷A、羟基酪醇、益母草苷、红景天苷、肉苁蓉苷A、毛蕊花糖苷。HCA和PCA分析表明河南沁阳、河南孟州和新疆产区地黄各自聚为一类,通过OPLS-DA筛选出引起河南沁阳、孟州2个产地的怀地黄与新疆地黄化学质量差异的8个共有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疆地黄和怀地黄样品中均可以检测到葡萄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多糖和9种苷类成分,其中梓醇、地黄苷A、益母草苷、肉苁蓉苷A、毛蕊花糖苷、蔗糖、葡萄糖成分含量在新疆地黄和怀地黄存在显著差异;熵权TOPSIS法分析表明河南孟州和河南沁阳的怀地黄药材综合质量优于新疆地黄。综上所述,新疆地黄与怀地黄的主要化学成分种类一致,但含量存在差异,怀地黄的化学质量整体优于新疆地黄,2个产区地黄中的其他成分及其功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末端配送 任务分配 强化学习 无人机 多目标优化
摘要: 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难、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使得高效精准的末端配送调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农村配送场景下的多物流无人机的任务分配问题,综合考虑无人机的载重量和无人机的最大飞行距离,以最小化无人机的飞行距离、派遣数量及不违反时间窗为目标,建立多目标的无人机任务分配模型。以强化学习为基础,针对任务分配问题维数过高的困境,引入编码器及注意力机制,有效简化状态空间。结合全局-局部搜索策略,在探索解空间的同时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从而提高求解质量。最后进一步对参数权重设置进行分析,经实验得出各子目标函数权重系数的最优组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得到的最终路径长度与混合Q学习网络方法(HQM)、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ALNS)、Q学习算法(Q-learning)及遗传算法(GA)相比,分别减少了8.35%、9.88%、10.29%、12.48%。
关键词: 成膜添加剂 锂盐添加剂 磷酸铁锂 锂离子电池 高温电化学性能
摘要: 正极材料/电解液间相界面CEI膜会影响锂离子电池的高温性能。含LiPF6的商业电解液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差,形成的CEI膜不够稳定,易导致电池失效。在含有LiPF6和基础溶剂的电解液中加入锂盐添加剂和成膜添加剂,配制成高温电解液,用于LiFePO4│Li半电池中,研究了添加剂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1 C倍率下电池的初始库伦效率为87.0%,在2.3 V-4.3 V循环200次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85.6%,10 C倍率下其放电比容量为137.9 mAh/g。SEM和TEM分析表明,高温电解液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形成了一层均匀、致密的CEI膜,可保护正极和阻止电解液分解。
关键词: 氰化尾渣 异步浮选 界面性质 分离 抑制组分
摘要: 本文采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分析方法,系统探究了氰化尾渣浮选过程铜、铅、锌精矿和浮选尾矿的表面化学成分差异。XPS分析结果表明,氰化作用导致硫化矿物表面的金属离子和硫离子被氧化,减少了浮选捕收剂的吸附位置。ToF–SIMS揭示了浮选精矿和浮选尾矿的表面组成差异。结果表明,氰化物在硫化矿物表面的吸附是限制氰化尾渣浮选过程浮选药剂选择性吸附的主要因素。此外,氰化过程中硫化矿物表面溶解产生的金属离子非选择性地吸附在所有矿物表面,弱化了目标矿物的浮选边界,进一步阻碍了硫化矿物的浮选分离。
关键词: 地下水 碳循环 水化学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摘要: 沙漠地下水赋存量大且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高,揭示沙漠区地下水中碳的迁移转化机制对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区采集地下水样50个,利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径流过程中碳的迁移转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水环境呈弱碱性,潜水为微咸水,承压水为淡水和微咸水;水化学类型以Cl-Ca·Mg型水和Cl-Na型水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影响。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区潜水总固碳量为4.26~5.39 g·m-2·a-1,其中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吸收的碳量为1.14 g·m-2·a-1,由降水经包气带补给地下水的碳量为3.12~4.25 g·m-2·a-1。上述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区地下水具有显著的“碳汇”效应,为全球碳循环中沙漠地下水的作用提供了实证。
关键词: 电阻率 碱激发 粉煤灰—水泥(FAC) 孔隙溶液 固相结构
摘要: 本研究采用电阻率法探究常温下碱激发粉煤灰—水泥(FAC)复合凝胶材料的水化特征,结合pH值测试、FTIR试验、SEM试验、热重试验分析内在因素液相与固相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碱激发剂加快了水化进程,水化阶段可大致分为溶解—结晶期、诱导—凝结期以及聚合—密实期;粉煤灰掺量为40%时,随碱当量的增加FAC浆体中的N(C)-A-S-H凝胶结构趋向于富硅型,28天龄期时,4%碱当量下浆体展现出了更高的抗压强度、更丰富的凝胶相含量以及更为致密的水化体系。FAC浆体的电阻率曲线变化是液相和固相的双重影响的结果,水化初期,主要受到液相离子浓度的控制;水化后期,电阻率曲线的变化则更多地依赖于固相结构的改变。为科学地控制和预测碱激发粉煤灰基混凝土的结构形成及其性能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