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摘要: 《化学试剂》是由全国化学试剂信息中心编辑出版的有关化学试剂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化学试剂、精细、专用化学品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发展水平等. 目前本刊已建立了网上投稿系统,该系统集投稿、查询、审稿、修改于一体.您在投稿时,需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址()进行注册(注册请用实名制),然后按照要求提交论文.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考该系统的使用说明.以下是本刊对稿件的详细要求,请您仔细阅读.
关键词: 稀土富集分异 稀土相态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石头坪重稀土矿床 赣南
摘要: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是我国的特色稀土资源。石头坪重稀土矿床是赣南地区新近发现的超大型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床,其矿体呈现轻、重稀土矿并存(“上轻下重”)的分异富集特征,然而关于其成因机制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本文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和连续提取等方法,对石头坪矿床内一典型风化壳钻孔剖面进行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稀土赋存相态和pH值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壳下部的正长花岗岩基岩中富含氟碳铈矿、新奇钙钇矿等易风化的轻、重稀土矿物,风化分解后可为风化壳提供丰富的轻、重稀土离子,因而是稀土成矿的主要物质来源。基岩中稀土元素总含量为558×10-6,轻、重稀土元素含量均较高且重稀土元素更为富集(LREE: 242×10-6,HREY: 316×10-6,LREE/HREY值为0.76,HREY占56.7%),属于富重稀土的成矿母岩。风化壳从下至上,长石、云母等造岩矿物逐步风化分解直至消失,形成以高岭石族和伊利石为代表的次生黏土矿物,它们成为风化壳中吸附稀土离子的主要载体。风化壳中稀土元素在风化淋滤作用下迁移至全风化层中下部富集成矿,上部矿体轻稀土富集占优,下部矿体重稀土富集更强,呈现“上轻下重”双层矿体富集特征。风化壳剖面中稀土元素的赋存形式主要为离子交换态(29.8~330×10-6, 占比4.5%~59.0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5.9~318×10-6, 占比11.58%~40.81%)和残渣态(74.7~197×10-6, 占比22.2%~29.8%),腐殖酸结合态(5.02~86.3×10-6, 占比1.49%~11.0%)和强有机结合态(23.1~182×10-6, 占比9.47%~23.4%)次之,碳酸盐结合态(0.11~3.41×10-6, 占比0.01%~1.4%)和水溶态(0.11~4.26×10-6, 占比0.02%~0.55%)最少。风化壳剖面由上至下呈现出弱酸性向弱碱性的转变的酸碱特征(pH值:5.4~8.8)。基于上述新的数据资料,我们认为石头坪重稀土矿床“上轻下重”分异富集的矿体特征,主要受控于母岩稀土特征和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赋存形式以及轻、重显著不同的迁移-富集行为。首先,石头坪矿床成矿母岩中同时富含易风化的轻、重稀土矿物,因而具备形成轻、重稀土矿复合叠加的物质基础和成矿潜力;其次,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强有机结合态)为该矿床风化壳中稀土富集矿化且可浸出的主要赋存相态,其中离子交换态轻稀土在风化壳中富集程度强于重稀土且在上部更为富集,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对风化壳中重稀土的富集具有明显的偏向性且在中下部更为富集。这可能是导致石头坪重稀土矿床分异富集形成“上轻下重”的双层矿体的关键因素。此外,风化壳中黏土矿物特性、pH值、氧化还原条件和地下水流动性等因素也制约着石头坪重稀土矿床的形成。
关键词: 三钙中和过程 优化控制 深度确定性策略算法 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 长短期记忆
摘要: 三钙中和过程是柠檬酸提取工艺的重要工序,是影响柠檬酸成品质量、产品收率的关键工段。该过程具有时滞、无参考轨迹、初始物料变化大、反应不可逆等特点,传统控制算法很难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针对上述问题,用强化学习算法深度确定性策略(DDPG)对实际的三钙中和过程进行优化控制。考虑到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方法可使智能体在学习的模型中进行无成本的探索,建立三钙中和过程的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并对其损失函数进行改进,减小了仿真模型与实际环境的差距,然后利用该模型进行强化学习训练,并将训练好的控制策略用于实际三钙中和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将仿真训练出的最优策略成功应用于实际三钙中和过程,并取得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电化学储能 关键技术 平抑功率波动 源网荷储一体化调度
摘要: 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能源转型、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电化学储能技术及其应用优势,探讨了电化学储能的关键技术,旨在发挥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主动支撑作用,确保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关键词: 孟家沟铁矿 地球化学 地质特征 成矿物质来源 冀东
摘要: 孟家沟铁矿床位于冀东迁安铁矿北区西矿带孟家沟-北屯-蔡园复向斜褶皱带北端,矿体以平缓开阔的向斜形态赋存于太古宇迁西群三屯营组变质岩中。近年来,随着勘查程度的提高,在孟家沟铁矿床深部发现了第二层铁矿体,为冀东迁安地区铁矿找矿工作开辟了新的找矿空间。但深部铁矿体的研究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区域成矿理论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孟家沟铁矿床深、浅部矿体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旨在探讨两层矿体异同之处、判别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成矿环境。结果表明孟家沟深、浅部矿体矿石类型均以辉石磁铁石英岩为主,少量二辉磁铁石英岩,磁铁矿含量相差不大,矿石结构与构造基本相同,但浅部的二辉磁铁石英岩含量略多于深部;浅部矿体赋矿围岩岩性较一致,深部矿体赋矿围岩岩性较复杂。深、浅部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TFe2O3和SiO2,具较低的Al2O3、TiO2和极低的高场强元素(Hf、Sc、Rb、Th)含量,暗示其沉积作用过程中未有陆缘碎屑物质加入。深、浅部矿石均具左倾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具La、Y正异常和Eu正异常,各种元素比值表明孟家沟铁矿床两层矿体均具有海水和热液流体双重叠加的特征;Ce负异常的缺乏,表明孟家沟铁矿床形成时为缺氧环境。与冀东地区不同变质程度的BIF铁矿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其成矿物质来源一致。
关键词: 有机化学 烯烃 氧化反应 环氧化 双羟化 氧化裂解反应
摘要: 本文介绍了几类经典的,但基础教学中没有展开详解的烯烃的氧化反应,包括烯烃的环氧化、四氧化锇氧化、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等反应。根据反应机理不同,这些反应被分成三类分别讲述:环氧化反应,双羟化反应和氧化裂解反应;每一部分内容均包含反应通式、机理、典型例子及拓展等。分类讲述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多种氧化反应的异同,典型例子可以加强学生对氧化反应具体应用的理解。除此之外,特在每类反应中加入拓展部分,包括Sharpless环氧化/双羟化和最新发展的双键绿色氧化断裂反应。希望通过对这些反应的总结和拓展切实帮助学生掌握这类重要反应,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勇于挑战科学前沿。
关键词: 固态锂电池 相场模型 锂枝晶 力-热-电化学耦合
摘要: 固态电解质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循环稳定性强、机械强度高、不易燃、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和移动设备等领域。但是在锂电池的电极/电解质界面处存在的锂枝晶生长问题一直是制约其性能提升和安全应用的关键因素,锂枝晶在电解质中生长不仅会降低电池的库伦效率,而且可能刺穿电解质导致电池内部正负极短路。本文针对固态锂电池中的锂枝晶生长问题,基于相场理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耦合应力场、热场和电化学场的锂枝晶生长相场模型,研究了环境温度、外压力以及该两种条件耦合作用下的锂枝晶生长形态以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温度和较大外应力作用下,锂枝晶生长缓慢,侧枝数量减少,表面更光滑,电沉积较为均匀。施加外压越大时,锂枝晶纵向生长受到抑制,呈压缩状态,比表面积和致密度更高,但机械不稳定性也会增加;环境温度越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和反应速率越大,锂枝晶生长速率和大小也受到抑制,且二者耦合作用对枝晶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应力集中在根部,使得枝晶更侧重于横向生长,有利于形成平坦和密集的锂沉积。
关键词: 河套灌区 氢氧同位素 水化学特征 水循环 补给机制
摘要: 全面了解灌区内的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水循环机制对于灌溉水资源管理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套灌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22年4~8月和2023年同期的时间段,对典型支渠支沟灌排单元内的多种水体进行了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采样与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导水化学类型从引水渠的SO4·HCO3·Cl-Na·Mg型转变为排水沟和湖泊的Cl-Na·Mg型和Cl-Na型,灌排系统以排出钠盐和氯盐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其次为Cl-Na·Mg型、ClSO4-Na·Mg型和SO4·HCO3-Na·Mg型。引水渠水化学主要受岩石风化影响,而蒸发浓缩是排水沟和湖泊的主要控制因素。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碳酸盐岩的沉淀、阳离子交换过程以及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共同影响灌排系统中水化学成分。引水渠同位素呈现出随渠系等级降低而逐渐富集的趋势,排水沟同位素呈现随渠系等级升高而逐渐贫化的趋势。降水、引水渠水和排水沟水对地下水的贡献率分别为13.5%、48.0%和38.5%,降水、引水渠水和地下水对排水沟水的贡献率分别为21.7%、70.3%和7.9%。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分布式系统 Android应用程序 强化学习 Q-learning 自动化测试
摘要: Android应用程序已经深深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确保这些应用的正确性依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传统测试方法主要依赖于手工操作,而自动化测试技术尽管有所发展却仍有待改进。Android应用程序不断迭代以完善性能和功能需求,这导致了应用程序的复杂性的增加和状态组合的爆炸性增长。测试Android应用的核心在于探索复杂的用户交互下的深层故障,但是这些故障的搜索空间是巨大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测试。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强化学习来测试Android应用,通过利用智能体与Android应用交互过程中获得的奖励调整探索策略。然而现有工作仅利用单台设备进行测试,测试效率十分有限。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分布式Android应用自动化测试框架DistributedAndroidExplore(DAE),利用多个智能体同时对应用程序进行基于强化学习的测试,并定期迭代地聚合每个智能体累积的学习经验,以此提高测试效率。我们在10个真实世界的Android应用程序上对DAE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DAE的故障检测率、代码覆盖率均优于所对比的基准算法。同时测试效率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性能提高了16.5%-34.3%。
关键词: 巯-烯点击反应 二硫醇和二乙烯基醚 逐步聚合 分子量调控方法 凝胶渗透色谱
摘要: 硫醇与乙烯基醚的加成反应为自由基机理的反马氏加成反应,该反应可在光引发剂或光敏剂存在下,经紫外辐照高效进行。本实验选择三乙二醇二乙烯基醚和3,6-二氧杂-1,8-辛烷二硫醇为单体,经由巯-烯点击逐步聚合合成聚(醚-硫醚)高分子,并使用核磁共振仪(NMR)确定聚合物分子结构,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通过调控单体的摩尔配比和聚合时间,探索获得高分子量聚加成产物的方法;通过加入自由基捕捉剂,验证该聚合反应的机理。本实验是一种简单高效、绿色环保的综合性高分子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