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性岩脉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粤西北禾洞地区
摘要:
粤西北禾洞地区处于南岭成矿带中段,主要产有花岗岩型铀矿床和众多铀矿化异常。区内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不仅出露加里东期永和岩体、印支期太保岩体和燕山早期禾洞岩体,而且出露不同类型的岩脉。基性岩脉对于研究壳幔相互作用、地幔物质组成、恢复古构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连山县禾洞—太保地区零星出露的镁铁质岩研究程度较低,文章从岩石学、年代学和主微量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了其岩石类型、成岩时代、源区性质及形成的构造背景。基性岩脉的岩性主要为变余辉绿(玢)岩,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154.6 Ma±0.9 Ma)。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石具低硅(SiO_(2)=45.65%~47.79%),高碱(ALK=4.16%~6.27%),富镁铁(TFeO+MgO=16.22%~17.41%),Mg^(#)(58~62)略低于原始岩浆值,稀土元素总量高,负Eu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相对亏损Ba、Sr、Th,且贫Nb、Ta、Ti、Zr、P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指示其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各类元素参数特征显示其具壳幔混合的源区性质,可能系俯冲物质交代的富集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与地壳围岩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兼具大陆裂谷和俯冲带玄武质岩石的特点。结合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及成岩成矿地质背景,认为粤西北禾洞地区基性岩脉的形成与古太平洋俯冲引起的陆内岩石圈伸展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