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植物入侵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摘要: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植物养分利用、适应机制及生境特征的重要手段,明确入侵植物与本土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对于深入理解外来植物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与本土竞争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草本植物地上器官的碳(C)、氮(N)、磷(P)含量、元素计量比及其与土壤中各指标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1)互花米草、盐地碱蓬和芦苇各器官C、N、P含量存在差异。互花米草的叶片C含量为(407.50±5.46)g·kg-1,与芦苇的叶片C含量间无差异,但显著高于盐地碱蓬;互花米草的茎N含量比芦苇和盐地碱蓬分别高53.6%、22.6%;除盐地碱蓬的P含量外,互花米草和芦苇的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高于茎。2)三种植物叶片的C、N、P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黄河三角洲湿地草本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3)植物叶片的C、N、P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产生养分竞争有关。本研究可为深入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互花米草的入侵机制及其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