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六盘山北段 泥页岩 地球化学特征 泥页岩分布特征
摘要: 依托宁夏六盘山北段1:5万彭堡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采用地质剖面测量和地球化学采样测试的方法,对六盘山北段泥页岩的地球化学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六盘山北段地区泥页岩主要赋存于六盘山群马东山组一段下部层位,泥页岩厚度在30~100 m之间不等,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整体出露稳定,含大量动植物化石碎片和鱼化石。岩石矿物组分以自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碎屑矿物石英长石类富集为特征。泥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为0.55%~8.95%,生烃潜量(S1+S2)为0.45~16.12,平均6.34。干酪根类型指数为-33~81.5,平均28,类型主要为Ⅱ-Ⅲ型。具有富氢贫氧的特征。热解峰温为426 ℃~473 ℃,热演化程度处于低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含油率为0.2%~4.5%。泥页岩仅在彭堡幅和红庄幅内有出露,在固原市幅和古城幅内未见出露。在彭堡幅内环马东山背斜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于臭水沟-上套子沟-大穴脑-庙沟-驮粮沟-死人沟-铁水泉-甜水沟,走向呈北北东向,倾角36°~47°左右。在红庄幅内沿南北向呈条带状分布于水沟-水沟坪-海家庄-建河子-开城沟一带,岩层倾角约22°~50°左右。
关键词: 化学实验 一流实验课程 建设标准 评价标准
摘要: 为了推进化学实验一流课程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效果,教育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开展了实验一流课程建设和评价标准建设。该标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以及特色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标准,对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北葶苈子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RAW 264.7细胞
摘要: 研究北葶苈子乙醇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北葶苈子乙醇提取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1H 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测定。最终共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methylthio) pentanamide(1)、5-(methylsulfinyl) pentanoic acid(2)、金莲葡糖硫苷(3)、芝麻菜苷(4)、descurainoside(5)、6-O-[(9Z, 12Z, 15Z)-octadeca-9, 12, 15-trienoyl]-β-D-fructofuranosyl-α-D-glucopyranoside(6)、原儿茶醛(7)、(+)-儿茶素(8)、(+)-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4′-O-methylcatechin7-O-β-D-glucopyranoside(10)、(-)-表儿茶素(11)、gossypetin 3,7,8-trimethyl ether(12)、rhodonidin A(13)、槲皮素(14)、异鼠李素(1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7)、槲皮素-3-O-槐糖苷(18)、异鼠李素-3-O-β-D-[2-O-(6-O-芥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19)、异鼠李素-3-O-β-D-[2-O-(6-O-芥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20)、apetalumoside B8(21)、apetalumoside B10(22)、apetalumoside B9(23)、apetalumoside C1(24)、apetalumoside A1(25),包括5个含硫化合物(1~5)、18个黄酮化合物(8~25)和2个其他类成分(6、7),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作为天然产物首次报道,化合物1~6、8、9、11~13首次在北葶苈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14和15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O释放的IC50值分别为27.34 ± 3.34、35.05 ± 4.58、6.38 ± 0.15和32.18 ± 1.43 μmol/L,阳性药氨基胍基盐酸盐的IC50值为11.81 ± 0.79 μmol/L。
关键词: O-VALUE教学模式 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 教学创新
摘要: 针对有机化学课程理论知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其与农林学科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目标为导向,以价值导向贯穿始终的O-VALUE创新模式:重构教学内容,以农林专题为载体,融入化学解决策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式研讨,结合农林实用案例解析,并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农林真实项目实践,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建设课程资源,基于国家一流线上课程,以“结构-性质-功能”化学思维为核心框架,结合SPOC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打造贯通农林医药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师生共建共享农林特色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评价指标引入化学思维为农林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作为课程思政考核重点。全面布局,系统发力,将化学思维在农林交叉学科中的“无处不在”转变为“爱学、会学、乐学、学会”的学习之道;将化学思维在农林交叉领域的“无所不能”转变至为生命、为健康、为农业而奋斗的顶天立地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 腺苷 适配体 滚环扩增 G四联体 电化学传感器
摘要: 尿液腺苷的快速检测对肿瘤等疾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而现有方法存在操作复杂、灵敏度低等不足。该研究提出一种G四联体串联标记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尿液中腺苷的快速灵敏检测。首先在洁净的玻碳电极表面共价修饰含有腺苷适配体的双链核酸,当腺苷存在时能特异性结合腺苷适配体(Apt)从而露出滚换扩增引物探针(Primer,P)。再以P为模版发生滚环扩增(RCA),可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富含G碱基重复序列的扩增产物。该重复序列能在钾离子存在时自组装形成G四联体结构(G4),以进一步固载大量亚甲基蓝(MB)增强响应电流,提高检测灵敏度。采用电泳、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传感器构建过程进行表征,对腺苷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 fmol/L~1 nmol/L,检出限为0.68 fmol/L。该传感器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RSD=5.4%)、重现性(RSD=4.1%)及选择性。在新鲜尿样本中检测腺苷的回收率为104%~105%,RSD为1.5%~5.5%。该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成本低廉,有望实现人体尿液中中腺苷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 分析化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实施策略
摘要: 成果导向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文章以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为例,深入探讨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明确基于该理念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选择,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调整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为手段促进持续反馈等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促进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植物根系 土壤 环境因子 生态化学计量
摘要: 为揭示内蒙古中西部荒漠草原区植物根系-土壤系统间元素转化与循环的环境响应机制,本文对荒漠草原植物根系及土壤(0~60 cm)碳、氮、磷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分析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及区域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物根系C含量最高(32.42%)、P含量最低(0.28%)、C∶N变异系数最大;土壤C,N,C∶P及N∶P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C∶N在垂直方向上有增加的趋势;植物根系与土壤C,N,P及各环境因子间呈不同程度关联;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土壤有效氮含量偏低,氮元素成为制约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同时,该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复杂性;湿润指数、年均温、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作为主导因子,主要由热量与水分再分配,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生存环境,最终综合影响该区根系—土壤系统间元素循环及物质转化。
关键词: 6S 仪器分析 化学教学实验室 管理
摘要: 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其整体环境对学生的实验学习和习惯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山东大学化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仪器分析化学实验室结合自身特点与需求,在6S (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管理上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成效。
关键词: 一流学科 课程思政 混合式教学 大型仪器 设计型实验
摘要: 基于一流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材料化学成分分析”课程建设。采用“线上+线下”和“理论+实验”结合的方式,将大型仪器引入实验教学,构建“课堂学习-线上自学-小组设计-开展实验”的教学体系和多元化评价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科研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樟树 脑樟型 分离鉴定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摘要: 为阐明脑樟型樟树叶片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其叶片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MS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此外,采用带毒平板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上述化合物对油茶炭疽病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从脑樟型樟树叶片乙醇提取部位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水仙苷(1)、阿亚黄素(2)、鸦胆子苦素D(3)、角鲨烯(4)、橄榄苦苷(5)、β-胡萝卜素(6)、长春碱(7)、α-红没药醇(8)、异阿魏酸(9)、7-甲基黄嘌呤(10)。其中化合物2、3、5、7、9、10均首次从脑樟型樟树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在浓度为30 mg/mL时,化合物9、7和2对该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依次为62.73%±2.73%、54.55%±1.82%和30.9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