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化学风化 碳循环 CO 消耗 明永冰川流域 梅里雪山
摘要: 化学风化可消耗CO2,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调控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冰川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可能发生改变,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选择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流域作为研究区,开展为期两年(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河水水文指标监测和逐日采样,采集731个河水样品,探讨明永冰川流域河水的水化学特征,量化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碳汇/碳源速率。结果表明,明永冰川流域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硫酸参与碳酸盐风化对河水成分的影响最大(62.1%),碳酸参与碳酸盐岩风化、硅酸盐岩风化和大气输入的贡献分别为32.4%、4.5%和1.0%。硅酸盐岩风化消耗大气CO2通量的平均值为0.31×10~3 mol·km-2·a-1,硫酸参与碳酸盐岩风化向大气释放CO2通量的平均值为4.00×10~3 mol·km-2·a-1。可见,研究区化学风化释放CO2速度显著快于其消耗速度,两者相差最高可达13倍,其差值呈现季风期高、非季风期低的季节变化特征。温冰川流域化学风化可能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重要性应受到广泛关注。
关键词: 电子病历 医疗时序知识图谱 演化学习 图卷积网络 关系共现图
摘要: 为提高疾病进展、治疗方案及药物反应等医疗事件的预测性能,辅助医疗决策。从电子病历提取出医疗实体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医疗知识图谱并利用链接预测模型实现对医疗事件的预测。然而,现有时序链接预测模型面临未能充分利用事实之间的结构依赖信息、难以有效捕捉实体和关系的动态演化特征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演化学习的医疗时序知识图谱链接预测模型MedEvoLP(evolutionarylearningformedicaltemporal knowledge graph link prediction)。首先构造关系共现图,利用关系图卷积网络和时序图卷积网络进行递归演化,捕捉并发医疗事实中实体和关系的结构依赖,充分利用医疗知识图谱中丰富的上下文信息。MedEvoLP还将多个相邻时间戳组成为时间单元,作为模型的基本演化单元,参与医疗实体嵌入与关系嵌入的动态演化,有效捕捉医疗知识图谱的动态演化特征。在MIMIC-Ⅲ和DiabetesP中提取的临床记录上与8种基准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MedEvoLP在多个评估指标上均优于基准模型,例如在MIMIC-Ⅲ数据集上,MedEvoLP的命中率(Hits@1)达到42.37%,证明MedEvoLP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
关键词: 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盐法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氯离子
摘要: 化学需氧量作为水质环境监测分析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它是评价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分析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方法并不少,但最常见的测定方法为重铬酸盐法和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文章通过对重铬酸盐法和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对空白样品、标准样品、模拟水样和实际样品的测定比较,重点讨论两种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范围。通过结果分析可知,重铬酸盐法和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两种不同测定COD的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皆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在样品无氯离子干扰时,使用重铬酸盐法测定COD更佳。但样品中氯离子含量为2000mg/L时,不可使用重铬酸盐法进行COD测定。此次研究为水质环境监测分析COD的适用性范围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早侏罗世花岗岩 昆仑河 东昆仑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出露大量与古特提斯洋有关的花岗岩,是研究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锆石作为花岗岩中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副矿物,不易受到后期地质作用的干扰,能够很好地保存寄主岩石的地球化学信息。因此,本研究采用LA-ICP-MS原位成分分析方法,对昆仑河地区早侏罗世三岔河与小南川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开展了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了锆石成因和结晶环境,估算了岩浆结晶温度和氧逸度,约束寄主岩石类型浆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三岔河与小南川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稀土总含量变化于379×10-6~1039×10-6和453×10-6~1016×10-6,呈现出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负Eu异常和正Ce异常明显(δEu=0.38~0.83;δCe=4.97~282)的特点,并且Th/U比值大于0.2。以上这些特征表明这些锆石属于典型的岩浆锆石。U、Hf、Yb、Y等元素特征指示锆石形成于陆壳环境。较高的(Nb/Pb)N比值(分别为1.47~4.72和1.36~2.84)与较高的锆石δEu值(>0.2)指示寄主岩石属I型花岗岩,并且经历了斜长石、榍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锆石Ti温度计显示,三岔河与小南川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结晶温度分别为716~859 ℃和612~878 ℃;锆石氧逸度计算结果(ΔFMQ)分别为-0.56~1.45和-0.83~1.59,表明岩浆处于较低的氧逸度状态。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演化,认为三岔河与小南川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
关键词: 离岸 CO 捕集与化学利用 CO 加氢 CO 电催化
摘要: 离岸CO2捕集与化学利用(OCCCU)技术对于沿海地区能源和工业领域实现净零排放以及对于保障远洋航运和海洋油气产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OCCCU技术与船舶运输、海洋油气及海上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之间的集成耦合分析,明确了离岸基础设施CO2捕集、船舶CO2捕集、直接海洋捕集(DOC)、离岸CO2加氢制甲烷和离岸CO2电催化制甲醇等典型OCCCU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OCCCU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现状。针对OCCCU技术存在的成本高昂、规模化验证不足、上下游耦合程度低及海洋施工条件复杂等核心问题,提出了OCCCU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创新方向。通过面向真实工况的技术研发以及面向应用场景的工程示范,能够极大推动OCCCU技术的规模化与商业化应用进程,进而构建基于沿海油气田聚集区域和深远海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OCCCU产业集群。
关键词: 含水层 水化学特征 水岩作用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力联系
摘要: 为探究准格尔煤田北部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及水力联系,揭示采煤活动下区域水循环规律,采集了矿区不同含水层的水样品共39组,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分析、氯碱指数、因子分析以及连通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水化学特征、控制因素以及水力联系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识别图版,为矿区水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矿区的水体整体呈现弱碱性;第四系、石千峰组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是HCO3-Ca型水,主要受硅酸盐风化和矿业活动影响,存在正向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志丹群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是HCO3-Ca型水,其次是HCO3-Na、Cl-Ca型,其来源主要受硅酸盐岩矿物的风化溶解以及矿业和农业生活作用的影响,存在正向的阳离子交换作用;矿井水主要水化学类型是Cl-Ca型水,受硅酸盐和蒸发岩矿物的风化溶解以及矿业活动影响,存在反向阳离子交换作用。第四系含水层与志丹群、志丹群含水层与石千峰组存在水力联系;石千峰组含水层与矿井水存在微弱的水力联系。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矿区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愈加复杂,揭示矿区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建立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对矿区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防治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南大港湿地
摘要: 近年来河北省南大港湿地正在面临着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多维水环境危机。分析主要离子来源及其成因,对改善湿地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湿地开展了河水、湖水、海水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值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分析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河水、湖水、地下水和海水均为弱碱性Cl-Na水体。(2)研究区水体受蒸发浓缩作用的强烈控制,从内陆向沿海,河水和地下水的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逐渐增加,蒸发作用逐渐增强。(3)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中HCO3-/Cl-比值逐渐减小。浅层地下水主要离子来源于海水,蒸发加剧了地下水的咸化,阳离子交换是次要因素,弱碱性的水化学环境有助于离子的富集,地下水补给区的农业施肥、地下水滞留区的畜牧养殖等,是影响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人为因素。研究区湖水主要离子来源于北部盐场,生态补水是第二来源,石油化工厂是影响湖水化学组分的潜在因素。研究区河水、湖水和地下水样品NO3-浓度超标率分别为37.5%、8.3%和37.5%,造成地下水超标的主要因素包括农业施肥、动物粪便和海水混合。建议可通过控制农业施肥和养殖业等人类活动以减轻区内水体硝酸盐含量负荷。
关键词: 高超声速 黑障 等离子体流场 化学反应模型 电离反应 灵敏度分析
摘要: 再入飞行器在高速穿越大气层时,会遭遇“黑障”现象,严重影响通讯。为准确模拟等离子体流场,必须依赖准确的化学反应模型,然而,现有模型的适用范围尚未得到充分界定。本研究采用灵敏度分析方法,针对飞行走廊上球头驻点线流场进行分析,旨在评估电离反应的重要程度。研究发现,在飞行高度58至64km、马赫数11至15范围内,仅需要考虑N和O原子的缔合电离反应。而在飞行高度64至70km、马赫数15至19范围内,除了N和O原子的缔合电离反应外,还需要考虑O原子间的缔合电离反应。在飞行高度64至70km、马赫数19至22时,N原子间的缔合电离反应变得不可忽视。在飞行高度60至70km、马赫数22至26范围内,需要增加N原子和O原子的电子碰撞电离反应,此时需要考虑所有的电离反应。本研究为化学反应模型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有助于提高再入飞行器等离子体流场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氦源岩 生氦潜力 岩浆岩 元素地球化学
摘要: 氦源岩的生氦潜力是决定氦气资源形成的首要条件,地壳中富含铀、钍的花岗岩、富有机质页岩等均是良好的氦源岩。本次研究针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心观察,综合前人研究资料系统梳理了区内不同地层单元的元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研究了柴北缘主要氦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氦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基底型氦源岩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片麻岩-麻粒岩与其上叠加的早古生代滩间山群浅变质岩系生氦强度分别为0.565×10-6cm3/(a·g)和0.278×10-6cm3/(a·g)。海西期和印支期侵入岩体及火山岩,呈山体分布于盆地边缘,玄武岩、安山岩类生氦强度分别为0.198×10-6cm3/(a·g)和0.623×10-6cm3/(a·g);花岗岩类生氦强度分别为0.217×10-6cm3/(a·g)和0.348×10-6cm3/(a·g)。柴北缘主要沉积型氦源岩为石炭系海相沉积和侏罗系陆相地层,具有较高的铀、钍含量。石炭系在柴北缘广泛分布,上石炭统泥页岩U和Th平均丰度分别为8.70×10-6和15.10×10-6,生氦强度为1.483×10-6cm3/(a·g)。中、下侏罗统泥页岩层系沿阿尔金山和柴北缘断续分布,U和Th平均丰度分别为7.72×10-6和20.21×10-6,生氦强度为1.509×10-6cm3/(a·g)。整体上,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多类型多层系氦源岩,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该研究为柴达木盆地氦气资源综合调查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实验 虚拟仿真 教学探索
摘要: 高分子化学实验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文章针对池州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虚拟仿真实验引入高分子化学实验,以期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