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项目式学习 小学教学 民族自豪感
摘要: 民族自豪感是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其培养在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通过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完成一个个项目,引导学生在项目中掌握基础知识,并且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文章将以《欢欢喜喜庆国庆》项目化学习为例,详细分析如何在项目式学习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摘要: 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 (化学平衡与热力学参数、量热学、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耗散结构、统计热力学、宏观动力学、分子动态学、超快动力学、激发态、溶液化学、复杂流体、溶液结构、大气化学、动态结构、分子结构、体相结构、簇、谱学) 理论与计算化学 (量子化学、统计力学、模拟方法与应用、计算化学、化学信息学) 电化学和新能源 (电极过程动力学、界面电化学、电催化、谱学电化学、电化学表面科学、材料电化学、光电化学、纳米电化学、电化学能量转换与储存、腐蚀电化学) 生物物理化学 (结构生物物理 化学、生物光电化学与热力学、生命过程动力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 (表面活性剂、分散体系与流变性能、分子组装与聚集体、大分子、界面结构) 催化和表面科学 (多相催化、均相催化、仿生催化、光催化、环境化学、绿色化学、膜、表面结构、表面吸附) 光化学和辐射化学 (光化学、光物理、感光化学、材料光化学、等离子体化学、辐射化学、光电器件) 材料物理化学 (纳米及介观结构、纳米材料、纳米科学、纳米生物材料、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摘要: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调通过劳动项目实施,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项目化学习以其问题导向、跨学科整合和实践操作等特点,为劳动课提供了新的实施路径.《变废为宝》是我校开发的五年级劳动校本探索课程,项目编写融合了劳动、信息技术、科学、美术学科,还涉及到手工制作、整理收纳、公益服务等任务群.呈现了实践性、进阶性、创造性等特点.本文就以《变废为宝》为例,谈谈项目化学习在小学劳动课程中的实施.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燃料的变迁与合理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课题.本文旨在探讨跨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以燃料的变迁与合理利用为例,分析化学、物理、历史等学科的融合如何促进学生对燃料变迁的深入理解,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活动设计.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摘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真实、主动、直观且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和核心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情境化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那么如何有效实施情景化教学?
摘要: 第二届全国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学术论坛于2024年10月27日在北京农学院举行,旨在促进行业交流和推动古树保护的健康发展. 开幕式由北京农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德强主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关企事业单位、学生及从业人员和媒体共220余人参加.
关键词: 物质分类观 化学 大单元复习课
摘要: 物质分类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对学生化学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深入分析大单元复习课的特点与目标,提出一系列基于物质分类观的教学策略,包括构建分类框架整合知识、利用实验和实例强化分类概念、开展小组合作促进知识深化,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这些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对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为提高化学大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 《化学研究》创刊于1987年,是由河南大学主管主办、河南省化学会协办的化学类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发行),主要刊载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资深专家的综述性文章.栏目设置有特邀论文、前沿与亮点、研究论文和进展与评述.本刊接受中、英文稿件,来稿必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可靠.
摘要: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中国感光学会联合主办.双月刊,ISSN 1674-0475,CN 11-5604/O6,邮发2-383,国内外公开发行.我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人编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检索机构和数据库收录,如:Scopus、INSPEC、EBSCO、CA、《Imaging Abstracts》、俄罗斯《文摘杂志》AJ、《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C∶N∶P 土壤养分 环境响应 驱动因素 Citespace 综述
摘要: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从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灾害、地形和成土母质),全球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氮沉降、酸雨)以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 4个角度,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驱动因素,以阐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内部机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土壤动物取食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调控土壤C、N、P耦合。地质灾害导致养分流失和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扰动土壤化学计量平衡。地形因子、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改变了水热条件等因素,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可直接调控土壤C∶N∶P。氮沉降和酸雨通过土壤酸化、养分淋失等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C∶N∶P。土地利用方式则通过农业管理和植被覆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平衡。环境因素通过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尚不确定,未来应重视多因素的协同效应和多途径调控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图3参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