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阳储岭斑岩型W-Mo矿床
黑云母
磷灰石
岩浆混合
卤素逸度
氧逸度
摘要:
黑云母和磷灰石的成分可为揭示岩浆混合作用,挥发分演化过程甚至成岩成矿提供重要的指示信息。阳储岭W-Mo矿床是江南斑岩-矽卡岩钨矿带(JNB)中部的一个大型斑岩型W-Mo矿床,矿化主要发育于二长花岗斑岩顶部,斑岩体内分布暗色微粒包体,此外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在矿区出露。但在岩浆混合体系中,钨和钼仅在二长花岗斑岩中成矿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为查明不同花岗岩类以及MMEs中黑云母和磷灰石的成分,本文对二长花岗斑岩及其中MMEs、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和磷灰石开展EMPA主量分析,以及黑云母LA-ICP-MS微量分析。根据产状,三类花岗岩的黑云母可划分为2种类型:被长石包裹的黑云母(类型Ⅰ)和基质中的黑云母(类型Ⅱ);MMEs中存在4种黑云母:长石中细小的自形黑云母(类型Ⅰ);长石中他形黑云母(类型Ⅱ);基质中较大的黑云母(类型Ⅲ)和呈集合体的细片状黑云母(类型Ⅳ)。磷灰石有2种类型:被黑云母包裹的磷灰石和基质中的磷灰石。结果表明,基性岩浆注入之后,二长花岗斑岩中类型Ⅱ黑云母表现出低K/Rb、Nb/Ta和高W的成分特征,磷灰石中稳定的X_(F)/X_(Cl)和岩浆中log(fH_(2)O/fHCl)和log(fHCl/fHF)的降低,指示其经历了长期分异结晶和晚期流体出溶。MMEs中的黑云母K/Rb、Nb/Ta、温度、压力和氧逸度不断减小说明了从类型Ⅰ到类型Ⅳ黑云母的结晶顺序,其中类型Ⅰ黑云母或捕获自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中磷灰石X_(F)/X_(Cl)变化明显但卤素逸度稳定,说明流体出溶晚于黑云母结晶。花岗闪长岩中磷灰石的X_(F)/X_(Cl)、黑云母反映的log(fH_(2)O/fHCl)和log(fHCl/fHF)变化都很明显,而且F含量较低,反映脱气作用发生在岩浆早期。二长花岗斑岩中的氧逸度对W的影响很小,但是有利于Mo富集,而且具有高Cl含量及较长的分异结晶时间,所以二长花岗斑岩有利于W和Mo的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