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菌肥
猕猴桃
生态化学计量
碳氮磷比
摘要:
【目的】不同生物菌肥处理条件下,猕猴桃果园土壤和植株各器官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猕猴桃果园科学施肥和土壤肥力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对7年生‘东红’猕猴桃进行试验,以不施生物菌肥为对照(T16),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jelliformis,BM)3种生物菌肥作为因子,设置了4种施肥水平(0、20、40、60 g/株),共16个处理组(T1~T16),在果实成熟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及猕猴桃根、叶、茎、果实样品,采用重铬酸钾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奈氏比色法测定土壤、植株的全氮含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植株的全磷含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猕猴桃果园土壤与植株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结果】生物菌肥显著改善了猕猴桃果园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T9(BL 40 g、BA 20 g、BM 60 g)在提升土壤养分方面效果最佳,使土壤C、N、P含量较CK分别提升了75.96%、16.18%、77.05%;猕猴桃各器官中叶片N含量最高、根部P含量最高,茎部氮含量均低于CK。生物菌肥显著改善了猕猴桃植株各器官的化学计量特征;果园中土壤N、P比低于中国土壤的平均水平(9.3),表明果园中的限制因子是磷;土壤C、N、P比值对猕猴桃植株各器官的比值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叶片影响相对较弱;T5(BL 20 g、BA 20 g)处理下,根、叶、果实N含量较CK分别提高18.98%、18.92%、61.28%;根、叶、茎、果实中磷含量提升最显著的处理组分别是T13(BL 60 g、BA 20 g、BM 40 g)、T8(BL 40 g、BM 40 g)、T9(BL 40 g、BA 20 g、BM 60 g)、T4(BL 20 g、BM 20 g);相关性分析显示,在0.05水平下,土壤N含量仅与茎部N∶P,土壤P含量仅与根部N含量,根部P含量与土壤C、C∶P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根部N含量与土壤P、C∶P,果实N∶P与土壤C、C∶N∶P,叶片N∶P比值与土壤C∶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0.01水平下,根部N∶P与土壤C、C∶N、C∶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部N∶P和N含量与土壤C、C∶N∶P、C∶N、C∶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生物菌肥处理对猕猴桃果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植株各器官营养分配具有影响,能有效提升果园土壤肥力,增强果树对养分的吸收效率。生物菌肥处理下,T9处理组对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提升最有效。T5处理能显著提升猕猴桃各器官全氮含量,而各器官的全磷含量要依据其生长生理特性来选择生物菌肥处理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