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族走廊
隙地开发
日常治理
认同层累
意识互镜
摘要:
民族走廊常是大区域间的地理“缝隙”,宏观上有隙地特征,微观上又内含小尺度隙地,成为周边区域人口膨胀、饥荒和战时迁逃的出路。隙地人群常援引国家正统权威,为占有土地寻找正当性,但在国家难以深入隙地日常治理时,土地权利界分又主要依靠其自身力量来维系。隙地主体人群的民族身份,成为控制土地的基本资格。随着新的人群一拨拨流入,隙地人群的民族认同得以不断层累,但即使已接受“礼”仪,赋役与“民”亦无差别,有土地占用资格的主体人群的民族认同却一直被坚守。其多重认同意识模型,乃由相互镜像化成。这种民族走廊的构成机制表明,“什么民族到了什么地方”只是多民族迁徙史的一面,同样重要的另一面是“到什么地方就成了什么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