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村落
空心化特征
形成机制
坪坦村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与活态遗产旅游开发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传承民族地域文化的独特地理单元,村落地域空间系统空心化态势日渐显著,呈现出共性与个性兼具的多维空间异化。基于此,论文以湖南省湘西侗族坪坦村为例,运用指标构建、质性研究及制度分析与发展(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IAD)框架,构建了“空心化现状量化评估—空心化空间异变剖析—空心化形成机制探究”的研究框架,探讨了坪坦村空心化的现状表征、空间异变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心化量化结果来看,坪坦村空心化呈现出传统建筑外观保护尚好、但人口空心化和建筑空心化问题依旧显著的特异性;同时,新村、商业街与传统村落的空心化程度存在微观地域分异特征。②从空心化具体特征来看,坪坦村人口空间呈现出就业非农化和流动保守化的趋势,建筑空间表现为宏观层面的空间肌理破碎化和微观层面的住宅建筑低能化,文化空间则面临表征脱域化与传承断层化的挑战。③从空心化形成机制来看,坪坦村空心化是在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局限空间共同催化以及外源性主体与内生性主体联合驱动下,呈现出村落地域空间系统异化的复杂演变过程。研究旨在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心化特征与形成机制的一般规律,以期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同类型微观地域空间的有效落地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活态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