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族文字
文明传承
国际通用
信息处理
语言沟通与认同
摘要:
中国边境民族文字具有系属多样性和文明多元性的特点,具体文种包括源自阿拉米文的婆罗米字母、粟特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文字,源自希腊语的拉丁字母文字,和自源的汉字系文字。1950年代,中国政府就开始帮助无文字或原有文字不完备的民族新创、改革或改进拉丁文字;1980年代,又开启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对传统民族文字进行拉丁化转写,促进非通用字符文字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现已研发制定多种民族文种的字符集、键盘和字模的国家标准,其中藏文、蒙古文的字符集标准已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审定,成为国际标准。由于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展民族文字信息技术标准化,不受境外国家相同文字标准影响,中国边境民族文字与邻国相同民族文字客观存在着文字属性和功能的不对称。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有可能对语言文字的边境治理和边境安全产生影响,需要在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规划和治理手段方面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