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现代建筑
民族性
重庆
传承与发展
中西融合
建筑师
摘要:
探讨了中国现代建筑民族性在重庆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开创与引领、传承与发展、嬗变与演进。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逐渐受到西方影响,第一代建筑师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探索“中西调和”的道路,形成了“中国固有式”和“现代式中国建筑”两种风格。重庆大学理学院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建筑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进入新中国建政初期,第二代建筑师张家德设计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成为民族形式建筑的典范,融合了西方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元素,展现出宏伟的气势和文化表达。此后,1950年代的建筑师们继续在“民族形式”与“现代性”之间寻求平衡,设计了大田湾体育场馆及川东行署和重大第五教学楼等重要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进入21世纪,第三代建筑师在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兼济上进行创新,陈荣华、陈航毅等设计的重大工商管理学院、渔人湾码头和“重庆房子”等,展示了新的建筑语言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最后强调,未来的建筑师应继续在创新与传承中探索,推动中国建筑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融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