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网络文化产品 中华民族共同体 信息技术
摘要: 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以其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既带来机遇,但也面临着信息失真、文化冲突以及隐私问题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要从理念、机制、内容、用户等四个维度发力,让优质网络文化产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关键词: 累积生态风险 学业倦怠 学业自我效能感 心理弹性 初中生
摘要: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了解民族地区初中生学业倦怠的特点,探讨累积生态风险对学业倦怠的影响,检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采用累积生态风险量表、青少年学业倦怠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简易心理弹性应对量表对207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累积生态风险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2)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累积生态风险和学业倦怠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影响。累积生态风险既能直接作用于学业倦怠,也能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倦怠产生影响,累积生态风险水平相同时,高心理弹性组能产生更强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 高校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思政课程 文化自信 责任感
摘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高校思政课程在目标、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思政教学中,高校可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的讲授层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时代责任感。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讲授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并加强跨学科教学整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思政课程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效融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澜沧卫 北胜州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摘要: 明代以降,大量中原汉族军士和移民随着卫所的设置不断涌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导致当地的社会结构、民族人口、文化教育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自明初“洪武调卫”在北胜州设置澜沧卫到清“改土归流”期间,军屯移民与滇西北各族边民之间通过物资流通、文化互鉴、社会共治而生成的共有精神家园集体观念与行动逻辑,为今滇西北一带多元共生、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文化脉系与气韵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申言之,自古以来中原移民与边疆人群资源互济、空间共栖、疆土共卫的地方“三交”实践不仅是载史辑录的历时经验,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时实践,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抒写中可供充分调用的地方叙事资源。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价值底蕴 实践路径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实践征程中的历史凝结,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具有深化政治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教育作用、拓展经济价值等多维功能特质,并以其承载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人文情感、共同精神追求、共同价值底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实践路径。因此,要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用红色基因凝心聚力,进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赋能作用。
关键词: 民族村寨 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 文化传承 社区参与
摘要: 民族村寨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承载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探讨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多维度路径,并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文化传承与保护、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三个角度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学界对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西部文学史 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 国家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 2004年出版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修订版更名为《中国西部新文学史》)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西部文学史,全面系统勾勒了20世纪西部文学的演进历程,全方位书写了西部各民族百年来的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表情。无论是“文化西部”的文学史论域的界定、民族大融合历史的钩沉,还是近代以来西部各民族作家的国家认同、人的解放与多民族的“混声合唱”,以及西部作家深耕历史和大地的书写,都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多维表达。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山间河谷 藏彝走廊 民族走廊 走廊地带 川藏线 滇藏线 藏缅语
摘要: ―、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藏彝民族走廊是我国川滇藏交界处一个重要的走廊地带,该区域山河纵贯,形成了众多南北走向的山间河谷和东西走向的穿山孔道,历来是藏缅语诸民族流动迁徙的活跃区域。西南茶马古道,尤其是其中的川藏线、滇藏线,贯穿了该区域自宋代至民国时期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藏彝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奏议 岭南 治理
摘要: 奏议是古代臣子向君主上书进言、陈请文书等的统称。奏议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君主治国理政,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古代历史面貌。作为唐代中央与地方沟通的重要形式,与岭南相关的奏议记录了政府治理岭南地区的理念与实践,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有关岭南的奏议进行讨论,可知奏议中提到的唐朝在岭南区域实行独特的官员任命与管理制度、经济上设置市舶使管理,对“蛮夷”实行“以夷制夷”“分化招抚”等治理措施,借以进一步探讨中央政府对民族关系和地方发展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