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史观
五四
社会史论战
抗战
摘要: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力最大的史学流派,对中国历史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在新中国建立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历了五四时期、社会史论战时期和通史研究时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遗产。 首先,19世纪末,孙中山等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李大钊、胡汉民开始尝试用唯物史观的新观点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他们主要关注的是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解释中国思想史的问题。 其次,1927年以后,中国爆发了社会史论战。郭沫若、吕振羽、陶希圣分别提出了西周奴隶社会说、一元的中国原始社会史观、战国秦汉奴隶社会说和魏晋封建社会说等观点。 最后,193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通史研究时期。周谷城在“历史完形论”下扩大了其中国通史的视野,提出了纵横斗争说,无奴论到有奴论的观点,两段式封建说。吕振羽对秋泽修二的中国史观进行批判后提出了发展的中国史观、平等的中国民族史观、殷商奴隶社会论、两段式封建社会史观、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辩证的中国传统文化观。范文澜重视世界历史的共同性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提出了资本主义萌芽论、农民起义及其历史的作用、辩证的儒学观、国家统一与历史的发展的关系等观点。翦伯赞主张整体的历史观,提出符合一般历史的中国古史观、殷商奴隶社会论、三段式封建社会论、汉民族的形成观以及重视各个民族的历史作用的民族史观,并且注重世界史视野下的中国史观。侯外庐提出历史是社会史与思想史的辩证统一的历史观,并且在其基础上建设了社会史与思想史结合、思想史的研究以社会史的研究为基础的史学理论,在中国社会史上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奴隶社会观和封建化的过程与法典化的标志的封建社会观,在思想史上提出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相统一的中国思想史观。 对于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我们应该在研究的基础上反思其价值,为中国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