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朱维铮
中国史学史
历史编纂学
历史观念
经史关系
正统论
摘要:
朱维铮(1936-2012),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苏无锡人。他在中国史学史研究方面兼具史实考证和理论建设,先后发表了《史学史三题》、《历史编纂学:过程与形态》、《历史观念史:国病与身病——司马迁与扁鹊传奇》、《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班昭考》、《史官与官史——韩、柳的史官辩》、《论“三通”》和《王沈<魏书>的考证》等多篇文章,他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应包括历史编纂学史、历史观念史、中外史学的交流和比较三个交叉重叠的系统,这一观点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朱维铮在历史编纂学史的研究中强调对史家、史著与史官的研究,在《史记》研究中他指出司马迁有意将“医国”与“医人”相联结,体现出了传统史学中的医学观念,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观念源自于当时的天文知识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历史运行的规律,他通过这两个侧面以小见大分析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在史著分类方面他从源起出发探讨“静态研究”类著作对编纂学的补充及意义;在论述修史体制演变的同时他注重史家的“史官认识”,通过韩柳“史官辩”分析史家成为史官前后矛盾的心态。朱维铮的历史观念史概念是针对当下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的,他着重强调观念对历史思维的影响,如在清中期西方“科学”精神影响下传统史学在研究方法与心态上均表现出强烈的“求真”趋向;晚清史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将目光转向边疆等实际问题,推动了学术史由“学”向“术”的演变。朱维铮还致力于扩展史学史的研究领域,深化对“经史关系”、“正统论”等问题的探讨,在“经史关系”的研究中他认为经学虽对史学产生着持续的影响,但在发展中史学已表现出明显的独立化趋向;他指出“正统论”的研究应摒弃偏见,从生产关系出发认真考察正统观念的根源及形变;在史学交流史方面他强调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主张从融合的角度理解传统文化与史学。朱维铮的史学史研究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他重视史学中的文化因素,关注医学观念、科举制等对史学变动产生的影响,从发生学、形态学等角度审视史学的发展;其次是他坚持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强调物质条件对史学与文化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史学的“求真”导向。最后他的贡献还体现在对学生史学意识的培养,他注重“教学相长”积极反思,适应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向,不断精进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通过对朱维铮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进行论述和具体分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朱维铮构建的史学史研究体系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更为全面的认识朱维铮的历史思维和史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