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书评
民国时期
摘要: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将史学史作为一门专史提出,并对中国史学史的撰写提出设想,历经十余年,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的出版使这一设想从理论变为现实,继有金毓黻、朱希祖、顾颉刚等实践性的史学史著作陆续问世。专著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数量不少的书评,这些书评涉及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史学史的撰写应该包含什么、史学史应当如何撰写等问题。撰写书评者多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其从专业角度提出看法,以商榷、补充、献策为主,这些看法丰富着我们对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史的认知,而且就20世纪中国学术史而言,史学工作者理应准确评估这个时期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水平,这些书评也是我们观察民国期间中国史学史水平的另一维度,也正是因为这些书评言之有物、有的放矢,我们才能准确从其中重估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史的实际情况。文章将分为四部分进行阐释:第一章对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史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梳理,分析笔者选择此三本著作的缘由。从理论跨越到现实,并非一蹴而就,著作的出版亦非一人闭门造车、埋头苦干所能成功的,二三十年代不断积累的史学史成果为四十年代著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著作的出版使梁启超的设想尘埃落地,作为第一部中国史学史专著,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金毓黻的著作如今依旧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史学史专著的代表作,结合顾颉刚撰写的近代史学部分,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民国时期学者关于中国史学史从古至今的整体认知。第二章至第四章,笔者逐次梳理魏应麒《中国史学史》、金毓黻《中国史学史》、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三本著作的撰写缘由、主要内容及书评反响。为更细致地了解著作的书评内容及质量,我们不得不追溯著作的撰写缘由及其内容,三本著作各有特点,书评数量基本反映出著作质量,所有书评都不仅仅是吹捧,其虽长短不同,但所言都直截了当,批评颇为中肯。最后笔者在整理书评内容的基础上,汇总书评中学者对中国史学史问题的看法。其一是史学史分期问题,其二是关于史学史应该写什么的问题,其三是史学史编制、叙述等具体问题,评者从专业角度出发,进行热烈讨论,所探讨的大多数问题仍是1949年之后,甚至到今天,学者在撰写《中国史学史》时要注意的问题。综观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状况,可看出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具有开创性、基础性,重视现当代史学史研究,但在理论方面还略显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