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观根本慧论颂》
自性
“无我”
摘要:
古印度哲学两大派别之分歧,尤以“无我”观为甚。龙树(Nagar juna)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颂》是大乘中观论的重要基石,其中“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的哲学思想深受推崇。藏传佛教诸多派系亦多以此书为教义之终极哲学观。《中观根本慧论颂》中的“无我”观主要阐述了缘起性空的原理,主张一切思维与言语所能触及的事务均无自体,即“无我”。具体来说,认为所有的现象和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因此,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自我”。这种“无我”观体现了大乘佛教中观论的哲学思想,也是藏传佛教诸多派系的共同哲学思想之一。在藏传佛教中,“无我”观被视为教义的核心之一,对于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确阐释《中观根本慧论颂》,对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从宗教学和哲学研究方法出发,以藏译本《中观根本慧论颂》为研究对象,结合宗咯巴大师的《中观根本颂智慧论义疏·正理海》,深入探讨该论颂的理论框架,揭示“无我论”的阐释思维与思想根源,分析其对“法我”与“补特伽罗无我”说的驳斥逻辑,并阐述“二无我”的哲学思想要点。同时,对中观应成派的“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梳理与评述,指出其重要观点源于释迦牟尼佛的《佛经》及龙树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