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分析 张力
摘要: 与各种超历史和纯观念论的政治哲学思想不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规律性的基础之上的,但与对历史唯物主义线性、机械化的理解不同,马克思将历史理解为有政治实践张力和弹性的历史,从而为政治行动的能动性与主体性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意味着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充满张力的政治哲学,其是内在的和历史的,而不是外在的和抽象的,既给政治行动与实践足够的空间与场域,又为其规定了不得不直面的难题与困局。
关键词: 青少年科创教育 工程哲学 工程教育
摘要: 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再到“科创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分别作为独立主体得以被关注同时又相互融合于教育的过程。但科创教育尚处于初探期,人们对工程、工程科学、工程教育、工程师等还存在认识盲区和误区。工程哲学确立了工程本体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明确了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和联系,为透视科创教育、明确工程教育对于科创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供了理论视角。工程哲学视域下,工程教育打开“人工世界”的大门,让科创教育回归生活;工程教育有机整合科学与技术培养创新人才;工程教育丰富科创教育的内涵和育人价值;工程教育为科创教育提供方法和策略。当前青少年科创教育存在中小学工程教育缺位、高等工程教育错位、大中小学工程教育断层的问题。以工程教育为引擎驱动青少年科创教育发展可实施三个策略:针对中小学,以“融合”为切入点,推动工程教育普及;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以“回归工程”为要义,还原工程教育本真;针对大中小学工程教育衔接,以大学为龙头,强化工程教育辐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课程 立德树人 中职学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哲学与人生 中职思想政治 根本遵循
摘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即“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中职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内容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涉及的人生问题。“两个结合”为中职哲学与人生思想政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研究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为例加以探索。
关键词: 对分课堂 本体审视 价值范导 认识内化
摘要: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需要,课堂教学逐渐演化为价值判断的同质逻辑和事实判断的异质逻辑的双重综合体。张学新提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将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重点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生成式学习。“对分课堂”注重强调个体的学习实践,高度重视教育主体——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学聚焦于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实践和本体意涵。从教育价值论来看,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既符合客体的属性,又满足了主体的需要。“对分课堂”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教育认识论认为无穷的世界构成全部的教育内容,教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分课堂”是课堂教学时的预期设想和实施结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着教师的讲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理解记忆知识更具灵活性。因此,“对分课堂”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认识理论、实践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再认识理论知识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致良知
摘要: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涵盖对以往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而且蕴含对本心与天理的新解与探析。王阳明在其晚年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命题,标志着其心学体系的最终完成,其作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立言宗旨,传递出非纯思范畴的思想意涵,“致良知”中既有对心体的讨论,也有对实践的强调,并在对二者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传递出“为善去恶”的人性意旨。时至今日,“致良知”在对于加强道德主体的判断力与执行力,促进其反思与改进以及推动道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以其“知行合一”的理念为出发点,通过挖掘其早期“致良知”的思想缩影以深入阐释其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从而得出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与启思。
关键词: 冰心 文学创作 社会性镜像 女性视角 当代价值
摘要: 梳理冰心1919-1949年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其初登文坛以问题小说驰名,以己之文学专长捍卫个性解放,对社会文化生活有所引领。冰心的文学创作,不论何种体裁,都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现实讨论,以深厚智识为民众利益思考和发声。她的写作并非“去社会化”的温室书写,而是始终与社会问题接轨,客观理性地评论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话语影响力,有益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有序构建,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社会主体价值和特殊视角。
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中国哲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模态隐喻 多模态转喻 视觉语法
摘要: 基于从隐喻到哲学的内寻逻辑,借助视觉语法、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系统考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模态表征类型、模态互动关系、多模态隐喻映射类型及其运作机制,窥探开幕式从多模态符号设计选用到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特质及其呈现的哲学意蕴。研究发现:语言文字、图像纹样等多模态符号协同互补,通过跨模态、同模态和多模态映射构建了空间隐喻、动作过程隐喻等多种隐喻类型,隐转喻良性互动以隐性的方式建构了“和谐共存、团结协作、兼容并蓄、绿色生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递着“阴阳化生”“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深刻的中国哲学智慧。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模型 生成性 感性活动
摘要: 在当前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诸多哲学解释中,马克思的认识论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性”的底层逻辑在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开发和利用,体现为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所依赖的数理机制。马克思从感性活动论出发,有力地阐明了人类智能生成的实践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使人类智能生成的默会维度和意向性维度得到彰显,从而睿智地预见到两类智能生成方式的基本区分。在人类智能生成过程中,感性活动论所揭示的逻辑与辩证性规范、形式化与意向性以及事实与价值的结合,对于未来人机融合智能的开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哲学启示。
关键词: 苏联哲学教科书 中国教科书 学术史
摘要: 苏联哲学教科书对中国教科书的影响研究,作为一个具有真实意义的学术论题,主要源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工作的思考。在明确指认前者对后者产生重要影响的情况下,学界从这一影响的主要表现、深层缘由等方面对此论题展开探讨,并借此进一步考察了包括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内的诸多关联性议题。从学术史的维度梳理该论题的研究现状,不仅有助于扩展研究空间和研究领域,而且对于科学评价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历史地位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也不无裨益。
关键词: 人工智能体 心灵哲学 图灵测试 哲学僵尸 自由意志
摘要: 人工智能体作为刑法主体的可行性在法学界争议颇多,通过心灵哲学的角度,引入塞尔中文屋和查莫斯哲学僵尸概念,从人工智能体萌芽时期到近期呼声极高的ChatGPT等事务,分析梳理行为主义和图灵测试的缺陷,从而对人工智能自由意志属性做出否定判断,进而建议取消其作为刑法主体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