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高中《哲学与文化》
最近发展区
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单向传递与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受到挑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探究,教学要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因而高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支架式教学被引入高中教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并通过搭建脚手架、创设情景、设计自主探索环节、协作探索环节、效果评价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索精神。因此支架式教学被引入高中教学契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同时具有实践意义。目前,针对支架式教学的研究很多,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所涉及,但是具体的学科研究程度不同,在高中政治领域结合较少,不少教师还未深入了解支架式教学。因而本文对于支架式教学结合高中《哲学与文化》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本文立足于支架式教学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支撑,同时以支架式教学环节为线索,在阅读大量文献之后,对延安市某中学学生与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支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支架搭建环节教师忽视学生需求,情景创设环节创设无关教学情景,探索阶段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不足,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效果评价方式单一化且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归因,发现原因有学生最近发展区有差异,教师情景搭建能力较弱,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不强以及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原因。根据原因展开分析,最终提出针对性建议,教师应当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科学搭建教学支架;更新支架教学情景,明确教学目的;提升学生探索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唤起学生团队意识;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最后笔者对《社会历史的主体》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完整地呈现支架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以期为支架式教学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