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思想
再认识
摘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至今,始终贯彻着让其扎根中国大地并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建党一百周年经验而提出的“两个结合”基础上,明确以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课题。
在百余年的“结合”历程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并立的“大众化”,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很少再置于一起强调。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角色、功能以及与其他两化的关系如何理解,需要我们以当代视野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典范的《大众哲学》进行再认识。
首先,介绍《大众哲学》形成和出版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再认识奠定基础。在“两个结合”视野下,《大众哲学》大众化思想首先呈现出在解决化什么问题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辨证唯物论部分的深化和体系化;其大众化前提是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守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基础,构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一体的哲学原理体系,这个体系体现着基于苏联教科书又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传统文化中创新教科书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下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工作起着重要借鉴作用。
其次,《大众哲学》在解决如何化问题上,体现着推进其通俗化自觉所具有的马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身的人民性和实践性特性同中国重实践和“道中庸”传统文化心理的结合。在这个结合机制下,《大众哲学》开辟了理论软化和文体软化的通俗化路径。尤其理论软化路径体现着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具体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初步自觉及实践,这一点对我们今天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具有重要启示。
再者,《大众哲学》在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最终追求实现什么的问题上,揭示了其把通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现实化“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使大众化最终追求实现的主题目标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哲学》里具有中国化和时代化因素,但这一认识明确提出是在《大众哲学》出版之后。其理论阐释和案例选择中饱含中国化意蕴,体现了指引抗战的理论自觉和案例选择的时代气息。这些充分体现出该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时代化主题的初步自觉和实践。
总之,通过对《大众哲学》大众化思想再认识,对我们在当下坚持“两个结合”,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大众化为切入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都有着重要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