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自由
思想政治教育
自由而全面发展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摘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仍面临许多难于预见的问题。立足新时代,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逐渐被满足,就会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更加关注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人作为理论核心,因此,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本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正确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在现实的世界做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根本依据,这是人不同于他物的特殊规定性。同时,人性是指人在价值上高于其他动物的依据,这是人作为最终目的而具有的价值优先性。而后,马克思结合时代特征和具体实践问题,肯定人性将“合乎人性”以及“复归人性”作为追求人的发展的价值起点,并进一步明晰要想真正“使人成为人”,就必须实现人思想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使人真正成为合乎伦理的自由存在者。也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和自由观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人性自由的四重维度研究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以人性自由为基点,以关注“现实的人”的本质的自由发展为主线,探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关于“人性自由”的合理内核,分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进行批判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目标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承担着培育人的思想、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对人性自由的正确“认知”,通过对社会及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判断、树立科学的自由观,进而实现个体自主的认知和选择,实现对自身认知自由的构建。其次,要激发受教育者对于人性自由的“情感”。情感是行为主体的内在力量,可以充分利用人性自由中的感性因素进行素质引导,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实现以情感人,有助于形成正确人性自由观主要内涵的支撑。第三,要坚定受教育者基于人性自由的“意志”。通过理想信念的指导和自律意识的提升,逐渐使受教育者形成行为上的规范。第四,要规范受教育者基于人性自由的“行为”。历史表明,一切哲学最终都会指向现实和实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行为主体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积极倡导劳动自由和劳动幸福,使受教育者的思维意识与行为活动相互统一,最终在社会交往中实现其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性自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把人置于首位的观念,正是如此,使得人性化教育获得了普遍意义上的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更好的人”,根本任务在于引导人走向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需要在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关系上,充分结合人性自由中的“知情意行”,完成个人对理想目标的追求,完成受教育者人格发展的闭环。因此,本文以批判继承的思维作为出发点,在充分借鉴黑格尔自由思想和马克思人性自由观的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