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荀子认识论
哲学术语英译
英译方法
哲学阐释学
摘要:
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短小精悍、意蕴无穷,承载着中国独特的思想文化,其外译需经过古本今译和双语转换,是哲学典籍对外传播的难点。荀子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兼容并蓄,蕴含丰富的哲学术语,凝聚了精深的自然观、人性论、政治论和认识论等。然而,《荀子》英译本数量有限,国内外学界对《荀子》哲学术语英译的研究也屈指可数,且已有研究未围绕哲学术语的特征及构成对其翻译方法及原因等方面展开探讨。
本文以《荀子》认识论篇章《天论》《解蔽》《正名》《性恶》中的认识论哲学术语英译为研究对象,选取《荀子》六个译本(德效骞选译本、华兹生选译本、陈荣捷选译本、诺布洛克全译本、何艾克选译本和全译本),建立汉英平行语料库,提取认识论哲学术语,并根据构成及内涵将术语分为三类:诸子多义核心哲学术语(10个)、诸子基本哲学术语(12个)和荀子专属哲学术语(21个)。在分类的基础上,本文逐类比较分析哲学术语英译,考察哲学术语英译特征及译法异同,并借助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探究哲学术语英译影响因素。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荀子认识论哲学术语译名丰富、译法多样,主要有两个特点:(1)从术语类型来看,不同译者的译法存在相似性,总体倾向于格义和音译诸子多义核心哲学术语,直译诸子基本哲学术语,意译荀子专属哲学术语;(2)就译者个人而言,译法选择存在差异,德效骞将格义和意译结合音译,华兹生倾向格义和意译,陈荣捷诺布洛克偏好意译辅以注解,何艾克以直译为主,反映出荀子哲学术语英译由归化到异化为主、由单纯语际翻译到学术性翻译的实践进路。基于阐释学理论,同一哲学术语产生多种英译原因有三:(1)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和“理解的历史性”,译者理解原文时无法摆脱历史特殊性,受自身“前见”影响,产出多元诠释。(2)翻译过程是原文、译者、读者三方的“视域融合”,译者发挥主导作用;由于中西哲学思想异同,译者面向不同类型哲学术语视域,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面向不同接受视域,译者的翻译观及翻译侧重各异,呈现出不同的译法偏好。(3)“效果历史”中,原文术语意义的开放性为译者的重释提供了可能,随着中西思想文化交流深入,荀子哲学术语英译力求思想文化还原,逐步展现中国哲学术语的文化特质和丰富意蕴,促使复译和多种英译的产生。
在进行中国哲学术语译文可读性、语义准确性和文化适当性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兼顾术语特点和读者需要,展现术语异质性和哲学性,增加必要副文本阐释信息,促进中国哲学思想更为真实、全面地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