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周易哲学演讲录》
中西会通
道德的形上学
本体与运用
摘要:
易学思想是牟宗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周易哲学演讲录》中的牟宗三晚期易学思想可以透析牟宗三对道德的形上学诠释;观看《周易哲学演讲录》中的中西会通视角可以观看其对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和西方哲学资源的对照与会通,亦可以见得牟宗三学术思想的特色。本文将从溯源上明晰学术资源;在视角上探究前后部分解易之差别,以及中西哲汇通与差异;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等以成对概念观看演讲录内容,并重点体会良知本体在易学中的体现;在架构上从本体论与工夫论视角讲解其内容,明确演讲录中的易学思想内涵与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对应性;从理论价值上探析这本演讲录的价值和贡献。
《周易哲学演讲录》易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包括两方面:一是易传所体现的儒家玄思,二是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对照与会通。从前者来说,儒家与道佛在宇宙论和存有论上以及道德行为的关键工夫相异;从后者来看,牟宗三用西方“方以智”与《易》中体现的儒“圆而神”精神对照,讲“超越的真理”与“逻辑的真理”之不同。儒家这种道德性的玄学超越了科学,“言不尽意”,讲“不可道之道”,具有超越西方概念语言的圆融特点。在“玄”思之“玄”上,西方基督教等哲学与亚里士多德“bing”哲学只有超越性,中国哲学对照来讲兼具超越性与内在性,此为重大区分;前者为“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后者则更具有实践性以成就“生命的学问”。前者开出的简易之学是静态的自然形而上学而后者则成动态的存在论与道德论的合一。此外他在文中以康德“意志”说与“真、善、美世界”解说《易》中的主体性特点,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解说《易》之终始,以维根斯坦“世界是事实的总集”讲解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以康德“最高善”理论帮助解说儒家之圆教精神。
《周易哲学演讲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微小开端上说,也即微观上的讲解,“知几”即能“尽神”,“几”——“神”两个概念的连贯讲解在理论上阐说存有论与活动论的合一。第二,从宏观终始过程看,“良知”在道德上为“绝对善”,以此为基实现乾健坤顺即道德创造过程。这里“乾”——“坤”为成对宏观的概念。第三,细观良知本体的内在属性。“乾知”是存有论的“良知”,孟子“能所”论讲道德自律的普遍先天两性。第四,从内圣外王论讲中哲特殊性与所需完善处,讲“良知”超越又内在,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智的直觉”能够成就“易简原则”,但仍需要西哲“方以智”来使中哲“圆而神”更加坚实。按照创作时间不同,《周易哲学演讲录》分为两部分——《系辞传》演讲篇与《周易》演讲篇。前者讲“几”为道德善恶区分的端绪,气化意义未明确讲明;后者定义“几”的开端性、具体性、动态性,与西哲有更多比较,且讲解了“几”的动态性运动对道德本体工夫的重要意义。前者讲“神”在宇宙存在论和道德本体论的两层意义,即存有即活动,牟宗三两层存有论构架可以由此见得细微处;后者则就“神”在道德论上的导向性进行说明,其活动性与西哲不同,彰显“穷神知化”之神妙运用。前者突出道德“心”的存有性与道德性两属性,后者则除此之外具体说明了儒家“智的直觉”发自“本心”、“良知”,区别于西方之“神智”。
关于《周易哲学演讲录》的基本精神,《周易》演讲篇言说“尽心”、“尽性”以“知天”。牟宗三从本体内在性质角度说,康德所讲“道德法则”即可以说是“心”自律性体现,但康德缺失了对道德情感的重视。“即心见性”,道德“心”在存有论和道德论上发挥作用,其能够发挥创造性以活动就在于其加入了象征道德情感与人之“仁义礼智”义理精神的本性内容,以显露其生命特质。《系辞传》演讲篇则落在内圣外王方面说,说“承体起用”象征中哲“圆而神”之精神,但必须要以“方以智”作为实在的道德支撑。
从心性儒学立场来看《易》,这符合他的道德的形而上学视角。在架构上,从本体论来说,在演讲录中对良知三义和明觉的说明体现了道德的形而上学具有“一心开二门”式的开拓性,本体的自身发展成为实现道德论和宇宙论两层存有论的过程。从工夫论看,坤卦顺成,几之动、神之动在宇宙与情感上实现,继善成性、逆觉体证,达成“圆善”。儒家“圆教”即体即用,然而还需“方以智”来进行良知的坎陷。
牟宗三在《周易哲学演讲录》对《易》之论说展现出以下几方面意义和价值:一是继承熊十力的易学思想之后的崭新发挥,二是比较、融贯中西哲学之奥妙的尝试,三是诠释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学之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