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传播
成都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大力发扬了学哲学、用哲学的好传统,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使其在内容和表达上更贴近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从而被人民大众所理解、掌握并应用于实践,继而转化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和物质力量,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然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并非一劳永逸。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的一种,如果不持续推动大众化,在形式上也会呈现抽象化、经院化等特性,与人民大众社会实践存在一定差异和距离;在目标上又被赋予了指导人民大众不断认识并改造现实世界的重任,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不断地运用、检验和发展。此外,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助力城市掌握更多发展主动权,其“去中心化”的特性更是淡化了传播过程中创作者、传播者、接受者等严格界限,降低了创作、传播、接受等准入门槛和路径依赖,这为城市融合具体市情,用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提供了重要机遇。
“宽窄哲学”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成果,是成都融合具体市情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代表,是在全国取得了一定影响的“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学术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表达。因此,本文以中国成都为例,研究大众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第一部分,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国内外研究情况,得出需要传播和案例结合为视角研究的结论。第二部分,界定大众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相关概念并阐释核心内涵,奠定正文基础。第三、四部分,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历程和困境,为成都路径分析提供思路,另外成都创新路径主要集中在新世纪后,所以不再研究成都及新世纪前的情况。第五部分,详细分析成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将哲学融合本土研究、资源、媒体等具体路径。第六部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经验,即由党委宣传部指导下的传媒国企推动,研究融合本土特色、实践融合本土资源、传播融入媒体革命,用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其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