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消灭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实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要:
德国古典哲学的式微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念的苏醒,让马克思认识到哲学需进行一次真实意义的变革。他在其文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明确表述了要“消灭哲学”的理念,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梳理研读发现,在马克思文本语境中,“消灭”是指辩证扬弃,“哲学”也不是指全部意义上的哲学,而是指与旧体制所捆绑的旧哲学,具体来讲是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哲学、整个思辨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目的是要建立以人类解放为宗旨的新哲学。
马克思基于实践角度提出“消灭哲学”,并认为旧哲学表面似乎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人类社会文明进行考察和关注,实质则是对“现实的人”的否定,并且和人的本质及现实生活背道而驰,揭示了旧哲学的虚伪面貌。实践性、现实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三重指向,它塑造了由思辨哲学向现实、由现实哲学向实践、由实践哲学向实证科学的逻辑统一性延伸体系,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传统哲学内部困境,它明确了实践是摆脱其困境的根本路径,通过科学实证给思辨唯心主义祛魅,增强哲学和科学的联结。马克思是要在“人何以存在”以及“历史之谜”的解释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世界观和历史诠释准则。本文在此观点基础上,从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发展历程、目标靶向、真正意指、理论回响及意义出发对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进行剖析研究,换言之,需要以综合角度来对待“消灭哲学”问题。马克思与传统否定论者不同,他并未沉浸于虚无思维之中,也并非康德等哲学家一般力求对形而上学进行重塑,他实现了哲学从传统思辨主义向现实世界的转变:将现实世界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真正解放作为宗旨,并从传统思辨逻辑转向现代实践逻辑。
综上,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特定发展历程,该思想的发展和它回归现实社会的路径在本质上具有内在性。虽然该思想产生距今已经过去许久,但对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