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哲学
ISBN: (纸本)9787520546263
摘要: 未发已发问题出自《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中庸》最为复杂且难解的谜题之一。本书围绕该问题,通过个案研究形式,主要探讨了以杨时、伊川、朱子、曹端、薛琐、胡居仁、罗钦顺为代表的理学一系,以陆象山、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王畿、王艮为代表的心学一系,以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性学一系和以张载、王廷相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气学一系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思考。历代学者倾注了无数心血探寻谜底并提出了林林总总的不同见解,可以说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思考贯穿了整个中国思想史的演进过程。探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推进《中庸》学的研究进程,更能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内在互动与多元演化。
关键词: 杨朱
ISBN: (纸本)9787523706817
摘要: 全书共分三篇。上篇为显真论,作者广泛搜罗杨朱的信史资料,力求呈现真实的杨朱形象;中篇明取论,深入阐发杨朱道术的精妙细微之处;下篇辟伪论,针对以往被误解的伪杨朱观点进行批判。
关键词: 生态学 传统科学 概念框架 实证主义
摘要: 生态学尽管作为一门前沿性学科而备受关注,当前却面临着两个看似矛盾的疑难或者说“窘境”。一方面,人们期待其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生态学又深陷两大哲学批判:彼得斯基于工具主义立场批判生态学理论模型无法获得普遍规律,模型的预测力极弱;施拉德·夫列切尔和麦科伊认为生态学方法存在大量价值关涉的概念,由此导致客观性的缺失,只能走向个案研究而不可能拥有普适性的理论。很多人悲观地认为,比起物理学等传统科学,生态学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通过诊断,这些人心中无不潜藏着早已过时的“实证主义”科学图景。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走向后实证主义并且出现经验主义转向,依据传统图式和概念框架来审视并批评生态学实践无疑是不适宜的。生态学是一门兼具历史性和地方性的新兴科学。
摘要: 2024年11月21日,第二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科技、经济的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文摘》杂志社、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深教授和专家学者,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及青年团队代表、理论思维讲习班和理论思维育成班学员及师生代表共120余人参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政一体化 实践路径
摘要: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定保障和重要支撑。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入手,探究思政一体化的主要切入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探索如何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科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从而使其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余华 苦难叙事 人性探索,《活着》 生命意义
摘要: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文坛独树一帜。他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探索到中期的成熟,再到新世纪的拓展,作品始终围绕苦难叙事和人性探索的主题。其代表作《活着》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苦难的悲剧性、多维性和历史性,同时探讨了苦难中人性的复杂性、顽强性和成长性。余华的苦难叙事并非悲观控诉,而是力图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在苦难中寻找人性的光辉。通过对余华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中苦难叙事的传统,以及作家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探索人性、反思历史和表达对生命的深切关怀。
摘要: 在大力倡导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当下,政治哲学领域似乎是一块“孤岛”,多数研究者仍在西方政治哲学的问题脉络中开展研究。原因无非有两点。其一,政治哲学是一门抽象化程度极高的基础性学科,自然具有超越特定情境的普遍主义色彩。其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自霍布斯开始,已发展约四百年,深厚的根基使研究者另起炉灶的难度极大。孙国东的《阐释政治哲学:政治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中国逻辑》是直面以上挑战,建构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的一次重要尝试。基于阐释学(特别是“公共阐释”)的认识论,作者不仅循序渐进地提出三种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研究方法,还身体力行地通过具体研究展现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使用。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哲学
摘要: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叙写了一个神秘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美丽又隐约的世外桃源,其景致、其人情无不充满生命的力量;结合陶渊明的生平,读他的“志”,再剖析《桃花源记》深藏的思想感情,不难发现,文本本身也充满着生命的哲学。分析陶渊明作品中的生命思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由此发散开去,也可以帮助后学更好地理解魏晋时代的生命思潮,实现文学体悟的升华。
摘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登载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领域里的学术研究论文与学术研究资料。我刊的常设栏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治理现代化研究”“经济与管理”“教育科学”“人文新探”。竭诚欢迎哲学社会科学诸专业领域里各种风格的优质来稿,尤其欢迎反映各专业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的最新成果、针对理论和现实的主流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争鸣的来稿以及各类专题研究或课题研究的系列来稿,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约集课题组成员或同道就同一个专题投递一组(2~4篇)论文将受到青睐。
关键词: 时间 历史 光明 黑暗 可能 现实 记忆 遗忘
摘要: 时间和历史都不是均匀整齐的现象,而有着多重面相与维度,充满着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的狡计”。作为光明化身的理性惯于把杂乱的经验整合成可以理解的信息流,结果历史就呈现出“光明”的形态。但光明必然产生黑暗,历史是一场光与影的变奏,本质上是明暗的交替,而不完全是价值的判断。历史是往昔的可能所固化而成的现实,而未曾流传下来的众多可能性也并非毫无意义。历史记录事件,也抛弃了宝贵的可能性,因而历史的任务不仅是要记住人类生活中经验教训,还要重新挖掘不应该被遗忘的东西,从而摆脱历史理性的狡计,在必要的张力中找到未来的方向。黑暗、可能和遗忘拥有更大的能量,我们如果从中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幼稚,才会真正走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