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教人以渔 教育方法论 文化基因 生成论 实践智慧
摘要: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教人以渔”具有深刻的教育方法论意义。当前流行的关于“教人以渔”的认识,因缺乏对以人文化成为主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把握、缺乏对“平庸之恶”教学的自觉反思、依赖以实体对象和认识论范式为根基的认识框架而步入失却方法论意蕴的常识化误区。其具体表现是:抽离“教人以渔”本身所内含的教化意蕴,将其肢解为功利性生产活动以及被误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程式。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立场重新审视“教人以渔”的教育观念,可洞见其观照个体完整生命的实践智慧,折射出教育实践彰显人、事、物统一的中国教育文化基因,反映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意蕴的深刻文化意涵。“教人以渔”的精神回归与实践彰显,可秉承人文化成观、遵循实践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依存关系思维论思想展开。
摘要: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4年5月,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创新性文章。2025年本刊重点选题方向如下:
关键词: “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语义厘正 自主知识体系
摘要: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的元问题之一。但关于“灌输”的内涵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意蕴,学界尚存在认识分歧。厘正“灌输”的汉语语境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生成历程可以发现,“灌输”并不带有贬义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灌输”歧义的产生,则是源于西方话语范式输出导致的语义内涵错配,根于隐匿在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当然,基于“灌输”历史原委和中西比较的反思可知,唯有构建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向世界有效传播中国话语和中国价值。而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当以尊重语言的约定俗成、扎实推进正本清源、贯彻守正创新为基本原则,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故事“讲得好”“传得开”,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摘要: 在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分化朝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前夜,有一个值得人们注意但以前关注不够的转向:欧洲思想发展进入了“实证主义”时代。当时推崇感性、经验、事实、生成这些传统理性难以处理的现代性新因素的思潮不少,来自不同渠道和领域的思想都有类似的倾向和冲动。仅仅诉诸理性的演绎和论证开始显得不够,还必须落实到事实和效果的确证才行。思辨哲学内部(关联到宗教、法学领域)、传统人文学科中的早期浪漫派、已经兴起的自然科学、正在勃兴的社会科学,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支持、推崇基于感性、经验、事实、生成的新思想。
关键词: 老子 哲学思想 《道德经》
摘要: 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创始人。其哲学思想在《道德经》中得到了完美呈现,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眸2500年前的老子哲学,可以发现:后人对先哲的理解某些方面缺乏全面和连贯性;后人的思路没有完全契合先哲的节奏并领悟中心思想;后人在解读老子哲学时的站位有时还不够高。因此,文章从《道德经》的相关文本入手,分析老子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阐述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同时着重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创新性解读。
摘要: 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在其创建第二年即1903年《秦中官报》创刊;1913年即成立西北大学出版部,创办印刷所。1913年7月1日,《西北大学学报》前身——西北大学《学丛》正式创办。西北大学《学丛》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西北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的办学宗旨,一贯重视学术立校,也重视用学术期刊传承文明和传播新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 克尔凯郭尔 音乐性爱欲 爱欲阶段 莫扎特 《唐璜》
摘要: 克尔凯郭尔在《非此即彼》中提出“音乐性的爱欲”概念,并通过对莫扎特三部经典歌剧的分析,以“梦想”“寻求”和“渴望”三个爱欲阶段,深入探讨了欲望、个体存在与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唐璜》被他视为爱欲哲学的经典作品,通过对凯鲁比诺、帕帕吉诺和唐璜三个角色的分析,克尔凯郭尔展现了爱欲从潜在的感性冲动到明确激情追逐的变化。他的理论不仅揭示了爱欲在审美中的表现,还探讨了音乐作为欲望表达的媒介。尽管克尔凯郭尔在爱欲阶段理论上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他对爱欲的哲学思考超越了黑格尔的体系,反映了他对个体存在和艺术形式的独特理解,也暴露了其唯心主义的局限,尤其在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理解上。
关键词: 全球文明倡议 文明交流互鉴 齐物论 天人合一 唯物辩证法
摘要: 作为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而且有着深厚的思想和哲学基础。从“两个结合”的视域对“全球文明倡议”的本体论基础进行深入考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全球文明倡议”奠基于中国独有的“天人合一”本体论。在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而言,该本体论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西方二元本体传统的消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而精深的齐物论思想中也有深刻的揭示。后者对于不同文明“不齐而齐”原因的揭示,对于“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逻辑和不同是非观先天性的承认,对文化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关键超越,都有非常深刻的洞见和启发。把握这些内涵无疑有助于我们学懂、弄通、悟透“全球文明倡议”,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的思想支撑。
摘要: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深受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熏陶,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为基石,追求身心合一的健康境界。酒,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同样富含深厚的健康与文化内涵。在祭祀、庆典等场合,酒为物质载体,更是人际和谐的象征。且古籍记载,适量饮酒具有养生之效,使酒成为健康的另一选择。近年,传统体育养生与酒的结合备受瞩目,推广出融合文化与健康的产品。本文从历史、文化与健康哲学三个维度,剖析这种结合的价值,旨在探索其对中华文化弘扬与身心健康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 冯友兰 新理学 “理” “气” 西方哲学
摘要: “理”“气”是中国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以“理”“气”观为核心,展开对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研究。从“理”“气”角度出发,冯友兰承接旧理学、融合西方哲学,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新理学的“新”,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改造,也是继承,是以传统哲学为基础,将西方哲学的逻辑方法加以融合而得到的思想产物,所以说新理学并不是全新的,它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是中国哲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