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摘要: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4年5月,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创新性文章。2025年本刊重点选题方向如下:
关键词: 哲学治疗 逻辑理路 实践维度 哲学教育
摘要: 哲学治疗原本就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但是,在当前心理学治疗主导的背景下,哲学治疗却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补充。这种颠倒的关系是遗忘哲学本性的表现。就此而言,哲学研究的一个当代使命是要在理论上为哲学治疗先于甚至高于心理治疗作奠基。梳理哲学治疗的逻辑理路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路径之一。如果我们以康德“哲学不能教”的观点为起点回溯至古老的苏格拉底哲学,那么不仅使得哲学治疗的逻辑理路呈现出鲜活面貌,而且也促使哲学治疗与教育教学有机关联,由此发展出一种以治疗性为主题的哲学教育。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为哲学治疗提供现实可行的实践维度,而且也有助于在哲学层面审视教育的传道解惑功效。
关键词: 《周易》 生 生生 阴阳 易
摘要: “生生”作为易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源于古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要理解《周易》的“生生”观念,需要对“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周易》对“生”的理解,从生长之本义逐渐转向了对“生”之哲学内涵的思考。在《周易》当中,“生”的内涵包括“生”的能力、“生”的过程、“生”的特定状态以及引发、逻辑推演等多重含义。而当“生”演变为“生生”而成为哲学观念时,生生能否担当起“本体”的重任,就成了必须回应的问题。易学中的“生生”并非西方古典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而是经由阴阳的交感、变化而展现出的全部可能性的态势。生生之学与那种试图探寻永恒存在的哲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所关注的乃是存在的当下性,故生生在易学中经由阴阳之交感变化而呈现。正是因为有阴阳之别,万物得以通过阴与阳的相互作用而生生不息;又因为二者相互融通,故能相互交感而化育出世间万物。
摘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始终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1844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对这些关键概念的深入思考之路。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使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自身本质相疏离,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摘要: 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科融合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结构与变化的学科,具有复杂性和强逻辑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化学专业时会面临诸多的疑难问题。哲学原理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其核心规律与哲学辩证思维高度契合,对深化化学教育的理论性与思想性具有独特价值。因此,将哲学原理应用到大学化学教学中,更有助于强化大学化学教育的思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化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摘要: 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在其创建第二年即1903年《秦中官报》创刊;1913年即成立西北大学出版部,创办印刷所。1913年7月1日,《西北大学学报》前身——西北大学《学丛》正式创办。西北大学《学丛》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西北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的办学宗旨,一贯重视学术立校,也重视用学术期刊传承文明和传播新的办学理念。
摘要: 战略是刀尖上的哲学,是国家为生存和发展与他国博弈的学问,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是要带刀子的;同时战略又是研究国家发展能力边界即底线和极限的学问,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没有哲学是不行的。刀子容易锻造,而哲学却不能一蹴而就。古今国家的失败多不是没有刀子而是没有哲学,其创伤恢复的速度更是取决于该国公民哲学素养的深浅。同样的战败创伤,在黑格尔的故乡就容易平复,而在富士山脚下迄今仍在频频作痛。
关键词: 中西方科技发展路径 科学革命 李约瑟难题 科技创新 哲学反思
摘要: 16至18世纪,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路径展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与历史逻辑。在西方,科学革命的兴起标志着现代科学体系的奠基,其核心在于从古典哲学向实验方法与数学表达的范式转移。伽利略的机械论宇宙观、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共同塑造了近代科学的知识论基础。科学革命不仅是知识领域的革新,更是社会结构、思想范式与技术实践的全面重塑。反观同期的中国,尽管传统科技在农业、天文学、工程等领域曾取得辉煌成就,但未能发展出类似于西方的系统性科学理论。这种局面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哲学问题:为何中国科学技术未能引发类似西方的科学革命?这正是“李约瑟难题”的核心命题。从哲学视角探讨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路径的差异及其内在原因。通过回溯历史并反思哲学根基,试图在中西对比中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文化依存性,旨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合作提供更深刻的理论依据。科学的普适性与文化的特殊性如何辩证统一,依然是当今科技哲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陶行知 师范教育 乡村师范教育 哲学意蕴
摘要: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考和探索师范教育的最终产物,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根本旨趣是实现社会改造和造就新中国。在陶行知那里,师范教育是作为一种工具理性的存在,实现乡村社会改造乃至中国社会改造才是其主张的价值理性。此外,其师范教育思想体现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论意蕴,以及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与为广大乡村百姓谋幸福的价值取向。
摘要: 通常来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往往标志着思维方式的成熟和研究范式的完善。自2006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召开以来,虽然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大多数研究并没有站在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进行总体性思考。换言之,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大多缺乏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