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儒家哲学研究方法论 史学进路 哲学进路 自由
摘要: 李晨阳新著提出当代儒家研究方法论,强调区分史学进路与哲学进路,不该用一种进路的标准去评判另一种进路,并号召多做哲学进路的研究。这一方法论很有提示意义和价值,并富有启发地利用“自由”研究做出例示。
关键词: 弗雷格逻辑哲学 概念文字 语言符号 形式语言
摘要: 德国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在逻辑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弗雷格通过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发现自然语言存在缺陷,即使在思想不出错的情况下,也会因自然语言的缺陷导致误解、矛盾等的频频发生。弗雷格吸收了传统逻辑思想与莱布尼茨普遍语言思想,引入函数与自变元,创立概念文字,为专名、概念词、谓词做出界说,区分概念与对象,最终探讨到意义与指称问题,论述了弗雷格关于“真”的思想。
摘要: 近年来,简明思想史论著成为不少高中生的座上宾,哲学理论和哲学术语成了提升作文思想性的法宝。古今哲学家(尤其是西方哲学家)在高中生的习作中悉数登场,有些同学尝到了甜头,也有人吃到了苦头。那么高中生应当如何用好理论支架,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哲学
摘要: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叙写了一个神秘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美丽又隐约的世外桃源,其景致、其人情无不充满生命的力量;结合陶渊明的生平,读他的“志”,再剖析《桃花源记》深藏的思想感情,不难发现,文本本身也充满着生命的哲学。分析陶渊明作品中的生命思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由此发散开去,也可以帮助后学更好地理解魏晋时代的生命思潮,实现文学体悟的升华。
摘要: 一、立足学科发展,论构建思辨课堂的现实挑战伴随着信息科技的迭代更新,各类数字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开始擘画智能社会的发展蓝图。这一转变,让教育界掀起一阵飓风:未来,我们或许不再视传输知识为首要目标,而是要着力培养以抗压性、同理心、协作力为代表的“思维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当下已有不少学科顺应时代,尝试推动课堂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作为立德树人的先锋军,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应主动求变,努力寻找思辨课堂的构建之法,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我。但就教学现状而言,思维训练并未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得到应有的重视。
摘要: 《哲学研究》(月刊)是国内哲学领域顶级专业学术刊物。刊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反映和引领时代精神,为建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让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学术中心。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76面,定价80元,全年9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关键词: 学术“全评价”体系 中国特色 哲学社会科学 评价体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摘要: 文章立足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和国内外评价实践,分析学术“全评价”视域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意义,从评价体系的需求定位、理论框架、体系构建、实证分析、元评价与推广应用、数据服务平台构建等方面阐述其主要内容及相应实施思路,并指出评价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关键词: 道德实践能力 实践哲学 主体视角 “行善”
摘要: 道德实践能力体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向度和内在视角。从实践哲学的视域看,道德实践能力是“知善”“欲善”“择善”基础上的“行善”能力,是一种能够审慎地作出合宜道德行动的能力,由此构成道德实践得以发生的内在依据。道德实践能力体现道德实践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关注道德主体“做事”的内在状态、胜任程度和实现水平,从道德主体内在的能力维度,化解“知善”与“行善”的张力。提升公民道德实践能力,应该以承认道德能力的统一结构为前提,遵循道德实践的发生逻辑,注重营造道德实践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政治哲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 国内学术界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长成教授所著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哲学研究》是该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研读这部3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可以发现,作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机整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国际政治理论等多维学术资源,展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
摘要: 哲学社会科学是衡量人类整体生存在宇宙时空中意义和指引国家文明进步道路的重要工具,它探索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未来和路径,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为上层建筑深刻体现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性特征,其精神内核、叙事方式、逻辑构成随时代不断发生转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叙事方式的历史发展,可以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我们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叙事方式的历史变革中总结经验,形成符合时代需要和发展规律的新叙事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