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发展
摘要: 人的存在及本质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古希腊开始,先哲们就对人的本质展开了形而上学的追问。到了近代,人的本质、人的生存以及人的发展仍是哲学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科学界定,以唯物主义阐释终结了以往旧哲学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争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价值旨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生动彰显,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面精神旗帜,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也将继续引领人民事业不断前进。
关键词: 《破·地狱》 生命哲学 家庭伦理 社会禁忌
摘要: 以殡葬行业为叙事题材的《破·地狱》彰显出独具一格的生命哲学。影片凸显着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类延续的真谛。“破地狱”的仪式性行动针对的不仅是想象中的死者,也针对着现实中的生者。在影片中,“死”与“生”构成了一种辩证关系,它们既指涉着生物意义上的死亡与生存,还关联着经验、伦理以及社会禁忌等层面。而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辩证呈现,影片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它是对阻碍人生活的地狱的不断破除。
关键词: 天民 天道 仁义礼乐
摘要: 方孝孺的政治哲学建立在元末明初具体语境之上。一方面,蒙元文化对汉语世界的伦理冲击迫使士人面对政治文化定位问题。方孝孺持汉族文化本位立场,认为应当从恢复华夏文明古典精神的角度,肃清异族文化的消极影响。这种文化立场决定了他与元末遗老的政治伦理观之差异,以及进取与消极的两种士风差别。方孝孺继承朱子之学,解释春秋学,梳理、重新定位华夷秩序、政治伦理秩序,挺立礼乐文明精神。他进而思考、探索文明秩序的合理性依据——天与性、心、命的关系,这是明初儒学与历史语境的契合与儒学自身问题意识回应,是天人之学对历史语境的消化、融摄,进而呈现自身,并不是知识性谱系中的朱子学余续。方孝孺确立春秋——天的绝对连接,确立天的绝对性、神圣性、权威性,赋予明初儒学概念知识系统的宗教根源。另一方面,随着政治共同体的完成,明初儒学问题意识转向对政治现实主义的回应。方孝孺确立了仁义礼智根于天,内在于心的人性基础,与之相对应,用同样的运思理路,他确立了天道与政事的对应连接关系,确立了仁义礼乐之政治实践的可能性、现实性根源于天道的政治基础。作为政治秩序的合理性依据的天道也就此获得完整的义涵,包括了儒学理想人格和王道政治的神性基础的双层含义。
关键词: 黑格尔历史哲学 文明演进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要: 在黑格尔看来,人类文明的演进就像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从古老的东方升起,在欧洲达到成熟,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这既是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自由”的实现过程。尽管在当今时代创造新的文明形态需要基于对现代性的深刻理解来解决当代问题,但这一过程不能忽视对历史经验的学习及现存文明成果的参考。分析黑格尔文明演进思想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超越,将为当前创造文明新形态提供新的视角阐释。
关键词: 《庄子·德充符》 外王 统治秩序 教化秩序 不得已 引导性政治
摘要: 《庄子·德充符》不仅是在表述个体的德性修养,而且寄寓着庄子独特的“外王”政治观。庄子在《德充符》中通过有德者与有位者的交会,表达他认为“有德者”才是真正的教化主体,对于“治出于一”的“圣王之治”的复归也就是将“教化秩序”确立为唯一、根本的政治秩序。所以庄子寄寓在《德充符》中的政治哲学实则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德充”的内圣者所行地对他者的教化即“外王”之事业。只是“有德者”在教化方式上采取的乃是一种“不得已之应”,在此教化方式下,庄子建构的理想政治形态实则是一种“引导性政治”。
关键词: 文化哲学 学科 批判思维 文化学 文化本质
摘要: 文化哲学的核心任务是对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刻而审慎的批判与反思。它关注文化现象本身,且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理论结构和价值观念,通过哲学思辨揭示文化现象的深层意义和社会影响。批判性思考意味着要将文化视为一种复杂的存在,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表现形式,也涵盖了精神层面的价值和信仰。批判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中固有的矛盾、冲突和模糊性,从而使我们能准确地理解文化的本质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政一体化 实践路径
摘要: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定保障和重要支撑。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入手,探究思政一体化的主要切入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探索如何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科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从而使其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要: 位于欧洲北部的丹麦王国自然资源贫乏,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这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兴趣。《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卫报》、《华盛顿时报》等媒体的记者们提出了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丹麦人那么幸福?”“说到幸福生活,我们可以向丹麦人学些什么?”
关键词: 时间哲学 文学叙事 《山海经》 《三体》
摘要: 文章围绕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哲学展开探讨。时间哲学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独特视角,《山海经》有线性与循环交织的时间观念,其神话传说、生物等展现神秘时间维度,轮回观念体现在自然、生命等层面。《三体》则体现时间相对性,如不同文明时间感知差异带来的时间跳跃等。通过两部作品中时间哲学的呈现特点之对照,探讨时间哲学在文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摘要: 在大力倡导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当下,政治哲学领域似乎是一块“孤岛”,多数研究者仍在西方政治哲学的问题脉络中开展研究。原因无非有两点。其一,政治哲学是一门抽象化程度极高的基础性学科,自然具有超越特定情境的普遍主义色彩。其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自霍布斯开始,已发展约四百年,深厚的根基使研究者另起炉灶的难度极大。孙国东的《阐释政治哲学:政治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中国逻辑》是直面以上挑战,建构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的一次重要尝试。基于阐释学(特别是“公共阐释”)的认识论,作者不仅循序渐进地提出三种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研究方法,还身体力行地通过具体研究展现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