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异化概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概念溯源
摘要: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基本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初步形成,《德意志形态》进一步发展,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才完全成熟。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外化和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批判,对异化的逻辑架构、异化的主客体、核心要义进行重新界定,对何为异化、对象化,如何扬弃异化进行新的阐释,在对社会具体问题的思考中使异化概念走向成熟。
关键词: 音乐哲学 表现 亚里士多德 卢梭 康德
摘要: 本文概述了自古希腊至康德以来西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历史发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将音乐视为教育和政治的工具,他们关注音乐的审美特性,是为了考察音乐如何为教育和政治服务。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音乐取决于数学比例,该传统在中世纪得以承续,并在中世纪音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晚期,音乐在听觉和演奏层面的特性开始逐渐受到关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一些意大利作曲家和知识分子认为,与当时所流行的复杂的复调音乐相比,有伴奏的单声部乐曲更具情感表现力——这折射出一种古已有之的哲学观点:音乐通过模仿人在表达情感时的言语方式从而具有情感表现力。在18世纪早期的音乐思想中,这一观念仍占据核心地位。18世纪初,学者们试图以模仿来定义艺术,从而将各种艺术统合起来,并与其他人类实践活动区分开来。然而,随着器乐音乐(既没有文本内容也缺乏戏剧情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种以模仿为核心的音乐观受到了挑战。18世纪后半叶,一些学者放弃了模仿论,并认为音乐即使不模仿现实也仍然具有价值,这种价值就在于音乐给听众带来的愉悦。尽管学界对康德的音乐观存在不同解读,不过较为明显的是,康德对音乐的思考主要是为了解决器乐音乐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钱锺书 《谈艺录》 《围城》 休谟问题 怀疑主义
摘要: 钱锺书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进行了颇为系统的研读。经验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作如培根的《新工具》、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贝克莱的《阿尔西伏龙》、休谟的《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在钱氏的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及思想札记中屡屡被引用或化用。综观钱锺书与休谟哲学的关系可以看到,他虽然借助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批评休谟将时间碎片化、空间化,又借助老庄、黑格尔的理论破解了休谟的自我不可知论、因果虚无论,但著名的休谟问题,即“实然与应然问题”(is-ought problem),却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他对治学模式的选择,而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如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又对他的人生观及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政治哲学 传统资源 合乎人性
摘要: 当代政治哲学的建构,需要基于传统的资源。从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儒、法、道、墨无疑是主要的流派。儒家的特点在于礼与仁的统一;法家注重刑与法;道家讲求自然无为,要求依循普遍之道;墨家侧重兼爱、尚同,注重建构统一的社会秩序。礼法统一、尊重普遍法则、注重统一秩序、肯定人的品格和才干在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构成了传统政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政治体制的建构中,引导性的礼与强制性的法、道德与政治、统一的政治秩序,等等,仍是需要关注的方面。在大数据时代,通过网络听取采集民众意见并对其加以分析,这一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无疑具有新时代特点,应被关注;而如何使“公共空间”真正服务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治理,则是一个应当思考的问题。政治结构的重建还涉及政治领域的基本理念,所谓民主和民本,便属于这一类问题。从根本上说,一定的政治形态需要合乎人性;此所谓合乎人性,意味着肯定人之为人的价值,并走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关键词: 马克思 组织观念 生成逻辑 哲学基础
摘要: 马克思一生的关键任务是推动工人阶级建立一个政治性政党。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问题,然而马克思的组织观念理论却很少被研究者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组织观念理论。实际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就已经形成了关于组织观念的认识,其理论生成逻辑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理论进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经历了反对宗教观念束缚,实现从“观念组织”到“组织观念”的复归和构建统一的政党观念三个基本阶段。
摘要: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回应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重点关注新时代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持续刊发具有原创性、科学性、时代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现发布本刊2025年重点选题指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选题),供大家参考,热诚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赐稿!
关键词: 辩证思维 概念系统 辩证逻辑 现代逻辑分析 思辨哲学解读
摘要: 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的辩证逻辑是介于逻辑学与哲学之间颇受争议的领域。基于还原论的现代逻辑技术派的分析很难符合思辨哲学对辩证思维的解读,而受整体论影响的思辨哲学关于辩证思维的定性解读则由于缺乏精准的定量分析也无法在现代逻辑那里获得认可。基于这样的背景,遵循复杂性科学倡导的跨学科视角,辩证思维应该是现代逻辑和思辨哲学跨学科研究的对象。采用现代逻辑的还原论方法解剖辩证思维中概念所指复杂系统的构成部分,并确定部分之间的关联,据此回到思辨哲学的整体论视角,凭借形式化手段界定概念所指复杂系统整体的辩证性质,是辩证逻辑跨学科研究的新模式。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儒家 经世致用
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根植于历史必然性与传统文化基因的双重逻辑。马克思实践哲学与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在现实性的运思方式上呈现双重契合:在价值层面,二者以民本思想为内核,分别通过无产阶级解放理论与仁政理念构建济世安民的理论路径;在实践层面,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儒家君子的经世精神共同指向知行合一的实践。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学理基础,推动二者在辩证中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激活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实践智慧,对于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跨文化对话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易》哲学 中道思维 现象学还原 视阈转换
摘要: 《易》哲学具有独特的“中道”思维与达于形上追求的工夫论路径,在《易》哲学视阈中对“现象学还原”进行解读,就会发现其具有形上性本质,而其理论进路也可以进行工夫论转换,以“悬置判断”贯通《易》哲学之“穷理”工夫,以“先验还原”贯通《易》哲学之“尽性”工夫,以“本质还原”贯通《易》哲学之“至命”工夫。
摘要: 《哲学研究》(月刊)是国内哲学领域顶级专业学术刊物。刊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反映和引领时代精神,为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让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学术中心。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76面,定价80元,全年9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