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I S B N:(纸本) 9787544512305
出 版 社:长春:长春出版社
出 版 年:2011年
页 数:219页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摘 要:《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最终成果。它意在研究人的精神生活,时空界限划定在21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新阶段,研究所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选择“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课题,是出于对小康社会的全面性、目的性的深层理解。在21世纪头20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是宏伟的,但是,目标不是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点我们从江泽民同志所做的“十六大报告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题,以号召全党全民“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结语,这一有意味的行文能体会出来。正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宏伟目标才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然而,生活水平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也包括精神生活水平。如果说,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把握经过20年的奋斗在物质生活上全面达到小康水平,那么,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把握保证达到了小康水平的物质生活就一定会使全国人民感到幸福事实上,物质生活富足而精神生活贫困、缺乏幸福感的问题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然发生。因此,我们要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就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小康社会的精神生活问题。